主基地的选址,是李三在能源星表面反复勘测十次后敲定的最终方案。它稳稳扎根在星球中心区域的开阔平原上,四周环绕着三座终年喷吐着淡红色岩浆的活火山——这三座火山并非威胁,而是天然的防御与能源双重屏障。每当火山进入活跃期,暗红色的熔岩流会顺着预设的导流渠,在基地外围形成一圈宽五十米、温度超千度的高温防线,任何试图徒步或驾驶低空机甲入侵的敌人,都会在接触熔岩流的瞬间被气化;而火山内部稳定的地热,则通过地下热能导管持续输送至基地,成为辅助能源系统的核心动力源,连基地冬季供暖的热能都来自于此。
在李三的蓝图里,这座主基地绝非简单的“指挥站”,而是一座能独立运转、攻防一体的“钢铁堡垒”。基地整体呈正六边形布局,每条边长达一公里,外墙采用“铬钽合金板+源能晶体夹层”的复合结构——外层五十厘米厚的铬钽合金板,经过熔岩冶炼带的高温强化,硬度达到莫氏9.1级,能抵御机甲穿甲弹的直射;中间二十厘米厚的源能晶体夹层,内部布满微型能量通道,当遭遇能量武器攻击时,通道会像海绵吸水般吸收冲击能量,再转化为无害的热能通过散热孔排出;内层三十厘米厚的钛合金板,则负责支撑整体结构,防止外层受损后墙体坍塌。外墙的每块合金板之间,都用源能螺栓紧密连接,螺栓与晶体夹层形成能量回路,一旦某块板材受损,周围板材会自动释放能量场填补缺口,形成临时防护。
而整个基地的“心脏”,便是矗立在正六边形中心的“中央指挥塔”。这座塔楼高两百米,相当于地球上七十层的摩天大楼,五十层的结构层层递进,从地面望去,它像一根刺破天际的钢铁巨柱,塔身外层覆盖的铬钽合金板在恒星照射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板缝间镶嵌的源能晶体纹路随能源流动明暗交替,仿佛给这座冰冷的堡垒披上了一层会呼吸的蓝色铠甲。塔楼顶部直径五十米的巨型雷达罩,采用透波性极强的源能陶瓷材质,罩内的雷达天线每分钟旋转六圈,能将半径百万公里内的空间动态精准捕捉——小到直径一米的小行星碎片,大到星际飞船的引擎热信号,哪怕是敌方隐形机甲的微弱能量泄漏,都逃不过它的监测,监测数据会实时传输到五十层的中央指挥室,为决策提供最及时的情报支持。
指挥塔的稳固,全靠深扎地下的“根基”。为了让这座两百米高的巨塔抵御能源星频繁的地质震动,钻地虫们耗时七天,挖出了一个深达百米、直径两百米的圆柱形地基坑。坑壁被高温源能喷枪反复灼烧,形成了一层五厘米厚的玻璃化岩层,这层岩层像防水膜一样,能阻止地下渗水侵蚀地基;坑底则按蜂窝状结构,均匀埋入了三千颗拳头大小的“抗震晶”——这些晶体是李三从源能之海底部采集的特殊矿物,内部布满蛛网般的微型能量通道,当地震波或火山震动传来时,通道会快速捕捉震动能量,再通过晶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热能缓慢释放,哪怕能源星发生六级地质变动,塔体的晃动幅度也能控制在五厘米以内。
不仅如此,李三还特意让钻地虫在地基周围挖掘了一条宽十米、深五米的环形地下通道。通道内壁铺设着能释放高频能量波的晶体板,这些晶体板通电后,会形成一道两米厚的能量防御网,防御网的强度可通过中央控制室调节,最低能抵御机甲的穿甲弹,最高能挡住小型能量炮的轰击。通道内还预留了宽三米的机甲通行轨道,轨道与基地外围的防御机甲平台相连,一旦敌人突破外部防线,驻守在平台的机甲能通过这条通道快速机动,从地下包抄敌人,形成“地上防御+地下夹击”的战术布局。
走进指挥塔第一层的入口大厅,仿佛瞬间从荒芜的能源星踏入了未来科技的殿堂。地面由上千块拼接无缝的源能晶体砖铺成,每块晶体砖内置压力传感器,当人员或机甲经过时,砖体就会自动亮起淡蓝色的光带,光带随移动轨迹延伸,既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又能通过光带的分布实时显示区域内的人员流动情况——若是有未授权人员闯入,光带会立刻变成红色,并触发警报。大厅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四块十米宽的全息投影屏,循环播放着远程支援机甲生产线的狙击测试、超级歼星炮的试射画面、戴森球的建设进度,画面中,钻地虫挖掘岩层时飞溅的石屑、机械臂组装机甲时的精准动作、戴森球单元在恒星轨道闪烁的蓝光,都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
大厅中央的悬浮平台上,摆放着一座按1:1000比例制作的能源星三维模型。模型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各条生产线的位置:红色代表远程支援机甲生产线,蓝色代表超级歼星炮生产线,绿色代表戴森球能源系统,黄色则是超级飞船船坞,而位于中心的白色光点,正是这座主基地。模型上的每个光点都与实际单位联动,闪烁的绿色光点代表正在作业的虫族小队,匀速移动的蓝色光点代表巡逻的机甲,若是某个区域出现异常,对应的光点会立刻变成红色并闪烁,方便指挥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从大厅乘坐源能电梯上行,第二层到第十层是机甲维修车间,这里是远程支援机甲和重型攻坚机甲的“诊疗室”。车间的地面装有轨道式升降平台,平台能根据机甲的体型调整高度和角度,最大可承载两百吨重的重型机甲。平台周围,十二台从远古残骸中修复的“全自动维修臂”整齐排列,每台维修臂有六条可360度灵活转动的机械臂,末端分别装有激光切割器、源能焊接枪、零件拆装钳、能量检测仪等工具,能同时处理机甲的多个故障点。
车间的角落里,还存放着两台从远古文明遗留下来的“机甲诊断仪”。这种仪器的探测头呈圆盘状,直径三十厘米,只需将探测头贴在机甲表面,三十秒内就能生成详细的故障报告——小到某个螺丝的松动程度,大到能源核心的传输效率,甚至连机甲内部线路的老化情况,都能精准检测出来。有一次,一台远程支援机甲在训练中突发量子炮能源接口泄漏,返回车间后,诊断仪仅用二十秒就锁定故障点:是接口处的源能密封圈因高温老化。随后,维修臂自动启动作业:第一条机械臂用激光切除老化的密封圈,第二条机械臂精准涂抹耐高温的源能密封胶,第三条机械臂将新密封圈安装到位,整个维修过程仅用了五分钟,比人工维修效率提升了十倍。
李三曾在监控室观察过一次维修全过程,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他对身旁的灵汐说:“有了这些远古设备,机甲的战场修复速度能提升三倍。以后就算在实战中受损,只要没被彻底摧毁,送回这里就能快速重返战场。”灵汐点头附和,目光落在维修臂上——那些远古机械臂的表面,还能看到模糊的远古文字,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机甲文明辉煌。
第十一层到第三十层是居住区域,这里是能源星上最“温暖”的地方,也是李三与灵汐、虫族小队休息的港湾。每层有五十个独立的居住房间,每个房间面积约二十平方米,内部装修简洁却不失温馨。房间的墙壁采用隔音效果极佳的复合板材,能隔绝外界的罡风噪音和机械运转声,哪怕隔壁房间有人走动,也听不到丝毫声响。
房间内最核心的设备,是独立的源能循环系统。这套系统能将外界稀薄、含尘的空气吸入,经过三级过滤去除杂质,再通过增氧模块将氧气浓度提升至21%,最后经调温装置将温度稳定在25c,与地球的宜居环境几乎一致。即使能源星表面刮起每秒五十米的强风,或遭遇极端低温,房间内也始终温暖如春。
房间的窗户是双层结构的源能玻璃,外层玻璃能抵御宇宙射线和陨石碎片的撞击,内层玻璃可根据外界光线强度自动调节透明度——白天,玻璃会保持高透明度,让居住者能透过窗户欣赏能源星的地貌:远处的活火山喷吐着岩浆,淡蓝色的源能之海在恒星下泛着波光;夜晚,玻璃会自动变暗,减少外界光线干扰,同时能清晰看到霍格天体的环状结构在夜空中闪烁,像一道银色的光环。
灵汐还在第二十层设计了一个两百平方米的公共活动区。活动区的天花板是可开合的穹顶,按下控制按钮,穹顶会在一分钟内完全打开,露出能源星的天空——白天能看到恒星的耀眼光芒,夜晚能欣赏漫天星辰。活动区的地面摆放着十套用源能晶体打造的桌椅,这些桌椅的表面能根据人体温度自动调节触感,冬天温暖不冰手,夏天凉爽不烫手。
活动区的角落里,有一台自动饮品机,内部储存着用源能泉水制作的各种饮品——清甜的果味水、补充能量的营养剂、带有淡淡花香的草本茶,甚至还有灵汐尝试用能源星植物制作的“果汁”。每当夜晚来临,完成一天作业的虫族小队(经过特殊驯化的小型辅助虫族,体型如猫般大小)会聚集在这里,有的趴在桌椅上休息,有的围着饮品机打转;李三与灵汐则会坐在窗边,有时讨论第二天的建设计划,有时灵汐会用源能投影出地球的风景——蔚蓝的大海、翠绿的森林、繁华的城市,让大家在遥远的星球上,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气息。
第三十一层到第四十九层是科研区域,这里是李三探索远古机甲文明、研发共生机甲的“实验室”。整个科研区按功能分为材料研究室、能源实验室、机甲设计室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大部分设备是从远古残骸中修复,再结合现代技术改良而成。
材料研究室里,最核心的设备是一台“源能光谱仪”。这台仪器的主体呈长方体,长两米、宽一米、高一点五米,检测舱能放入直径五十厘米的样本。只需将一小块金属或晶体样本放入检测舱,仪器就能通过分析样本的光谱反应,在一分钟内生成详细的成分报告,包括元素组成、分子结构、密度、硬度等参数。更厉害的是,它还能模拟不同环境下样本的性能变化——比如在超高温、超高压或强辐射环境中,样本的强度、韧性会如何改变,都能通过模拟数据直观呈现。
李三曾用这台仪器分析过一块从远古机甲残骸中找到的生物金属。检测结果显示,这种金属内部含有一种未知的活性因子,正是这种因子让金属具备了与生物组织融合的特性。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在能源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实验:将金属片与培养的人体细胞放在一起,然后注入少量源能。结果发现,金属片不仅没有对细胞造成损伤,反而与细胞形成了稳定的连接,细胞甚至能在金属表面正常生长。这个发现让李三兴奋了许久——这意味着他离研发出能与人类身体融合的共生机甲,又近了一步。
能源实验室位于科研区的中间楼层,这里有十座小型源能反应堆,每座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可调节,最小能提供一千瓦的电能,最大能输出十兆瓦的能量,用于测试不同设备的能源消耗和转化效率。李三经常在这里调整反应堆的参数,研究源能在不同金属、晶体中的传输规律,为改进机甲的能源系统、优化戴森球的能量转化效率积累数据。有一次,他通过调整反应堆的源能注入频率,成功将源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提升了5%,这个成果后来被应用到了戴森球的能源转换器上,让整个戴森球的能源输出增加了数百万千瓦。
机甲设计室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型全息建模台。这座建模台直径十米,高两米,能生成1:1比例的机甲三维模型。李三只需戴上特制的源能手套,在空中比划,就能直接在建模台上绘制共生机甲的设计图——从机甲的整体框架到内部的每个零件,从能源核行的位置到武器系统的布局,都能实时调整。设计图完成后,还能通过建模台进行模拟测试,模拟机甲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表现:比如在火山熔岩带的耐高温性能、在黑洞引力场中的机动性、被能量武器击中后的防御效果等,通过模拟数据不断优化设计,确保机甲在实战中能发挥最佳性能。
第五十层是中央指挥室,也是整个能源星的“大脑”。指挥室的地面比其他楼层高出半米,形成一个环形的操作台,操作台的台面是一块巨大的触控屏,上面划分出二十个控制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条生产线或一套防御系统——左边第一个区域控制远程支援机甲生产线,显示着机甲的生产数量、能源消耗、训练情况;中间的区域控制超级歼星炮,实时显示炮身状态、瞄准参数、能源储备;右边的区域控制防御系统,能查看源能地雷阵、能量护盾发生器、防御机甲平台的运行情况。
每个控制区域的屏幕上,都跳动着实时数据,红色数字代表异常,绿色数字代表正常,若是某个参数超出安全范围,屏幕会立刻闪烁并发出警报。操作台周围,摆放着二十把高靠背的指挥椅,椅子上装有生命维持系统,能在紧急情况下为指挥人员提供氧气和营养,确保长时间作战时人员不会疲劳。
指挥室的中央,是一座直径十米的巨型全息投影台。投影台能生成能源星及周边百万公里范围的三维影像,影像的精度极高,连星球表面的矿洞入口、飞船的引擎细节都能清晰显示。影像中的光点代表着各个单位的位置:绿色光点是己方的机甲、虫族小队、运输舰;红色光点是模拟训练中的敌方目标;蓝色光点是小行星、太空碎片等中立目标。光点的大小代表单位的体型,闪烁频率代表单位的活跃度,若是己方单位遭遇攻击,对应的绿色光点会变成红色并快速闪烁,同时发出语音警报。
当李三站在全息投影台前时,创世神1号戒指会与投影台产生共鸣。戒指上的六维晶体会发出淡金色的光芒,将李三的指令直接转化为操作信号,传输到各个生产线和防御系统,无需通过操作台手动输入,大大提升了指令传达的速度。有一次,模拟训练中出现“敌方十台机甲突袭远程支援生产线”的场景,李三通过戒指直接下达指令:“远程机甲部队启动量子狙击模式,优先攻击敌方机甲的能源核心;防御机甲平台派出五台重型攻坚机甲支援,从侧翼包抄;能量护盾发生器将强度提升至80%,保护生产线核心设备。”
指令下达后的三十秒内,投影台上的绿色光点迅速行动:远程机甲的炮口开始凝聚能量,代表狙击准备的淡蓝色光环在光点周围亮起;五台重型攻坚机甲的光点朝着突袭方向疾驰,留下淡绿色的移动轨迹;生产线周围的能量护盾光点瞬间扩大,形成一道环形的蓝色屏障。整个防御体系的反应速度,比手动操作快了一倍,最终成功在敌方机甲靠近生产线前将其“摧毁”。
站在指挥室的落地窗前,李三能俯瞰整个主基地的全貌——六边形的基地外墙泛着金属光泽,中央指挥塔的雷达不停旋转,远处的活火山喷吐着岩浆,戴森球在恒星轨道上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每当看到这一幕,他都会想起初到能源星时的场景:那时这里只有荒芜的岩层和呼啸的罡风,而现在,一座钢铁堡垒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有序运转,这不仅是他与灵汐、虫族小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人类在宇宙中立足的希望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