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和董晓在小滑坡处铺石笼 —— 先把铁丝笼平铺在滑坡面上,用木桩固定好,再往笼里填石块,填得满满当当,再用铁丝把相邻的石笼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石笼要铺得平整,石块之间别留太大空隙,不然泥土会从缝里漏出来!” 董晓边填边说,手上沾满了泥浆,却笑得格外认真。
老周那边的主滑坡处理也在顺利进行 —— 三道石笼铺好后,他们在石笼后面填了一层夯土,再铺一层土工布,防止泥土流失,“沈师傅!主滑坡的石笼铺好了!暗排水孔的水排得很顺,坡体不往下滑了!”
中午时分,雨势终于小了点,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所有滑坡处的石笼都铺好了,闸脚的空洞也填实了,暗排水孔畅通无阻,雨水顺着孔道排进河道,护坡终于稳定下来。董雅南用脉气检测仪测了测闸体的脉气 —— 浓度 73%,稳定正常,“沈哥!脉气没问题!闸体没偏移,护坡也稳固了!”
大家坐在闸边的屋檐下,喝着姜汤,吃着老宋带来的馒头,虽然浑身湿透,但脸上都露出了踏实的笑容。小林看着铺好的石笼,兴奋地说:“沈师傅,这石笼也太结实了!以后再下大雨,肯定不会滑坡了!”
“这石笼能用十几年,” 沈墨笑着说,“等雨停了,我们再在石笼外面种点固土的草,比如狗牙根、紫穗槐,草长得好,护坡就更稳固了,还能绿化环境。”
老周点点头,“我记着呢!雨停了我就去买草籽,组织大家一起种,保证把护坡弄得漂漂亮亮的!”
下午雨停了,天空放晴,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湿漉漉的石笼上,泛着金属的光泽。沈墨和大家一起检查了一遍护坡,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准备离开。老周送了他们一筐刚摘的桃子,是自家桃树上结的,又大又甜,“带回去尝尝!刚摘的,新鲜得很!”
车驶离时,夕阳为古导流闸镀上一层金红 —— 石笼铺成的护坡整齐划一,暗排水孔还在往外淌着少量雨水,闸体的青铜符文泛着淡光,河道里的水渐渐恢复了清澈,泛着淡青的脉气。董晓趴在车窗边,看着渐渐远去的护坡,“沈哥,雨停后我们真的要种花草吗?我想种点波斯菊,开花的时候肯定好看!”
“当然可以,” 沈墨笑着说,“种上花草,护坡不仅结实,还漂亮,以后市民来体验日,也能多一个打卡点。砚枢组也说,其他地区的古河道护坡也有类似问题,想让我们把石笼加固法和暗排水孔疏通技巧整理好,分享给他们,让更多的护坡都能扛住暴雨。”
董雅南掏出手机,翻出砚枢组发来的消息,“砚枢组还说,等天气晴好,要组织其他地区的修复师来我们这儿实地学习,看看石笼加固的效果,以后推广这种耐用又环保的方法。”
回到斫韵堂时,已是傍晚。窗外的天空挂着一道彩虹,横跨在通济渠和玉河故道的方向,格外美丽。窗台上的桃核苗又抽出了新的枝芽,被雨水洗过的叶片泛着翠绿,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恢复了纯净,在桌面上轻轻流淌,落在古导流闸的护坡图纸上,石笼的位置泛着淡蓝的光,像在诉说着加固后的安稳。
三人坐在桌旁,吃着老周送的桃子,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淌,驱散了一天的疲惫。董晓在笔记本上写下了石笼加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准备分享给砚枢组;董雅南整理着雨中作业的照片和视频,照片里每个人都浑身湿透,却笑得格外灿烂;沈墨则翻看着入汛后的巡检计划,把古导流闸护坡列为重点巡检节点,确保每一场雨后都能及时检查。
夜色渐深,斫韵堂的灯光依旧明亮。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落在桌上的桃子、笔记和照片上,温暖而安稳。沈墨知道,第三卷《导流枢》的守护,就像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 总有意外和挑战,但只要和村民们并肩作战,用对方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而每一次解决难题,都是地脉与人间更深的联结,都是守护之路更坚实的脚步。
脉气灯碎片的光,在夜色中轻轻闪烁,像是在为雨后的晴空祝福,也像是在期待着下一次的守护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