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傅!你们可来了!” 老周看到车,赶紧放下竹竿,“草帘上的雪扫得差不多了,就是有个小破洞,雪水渗进去点,我们擦了半天,还是有点潮,得补补。”
沈墨走到草帘旁,看了看破洞 —— 不大,只有巴掌宽,“用青木纤维补就行,我们带了备用的纤维,和草帘的材质一样,补完看不出来。”
董晓掏出青木纤维和细麻绳,老周帮忙扶着草帘,董晓则一针一线地缝,动作熟练得像个织女,“晓丫头这手艺,比我家老婆子缝被子还细!” 老宋看得直点头,手里还端着碗红薯汤,“快喝碗汤暖暖,刚煮好的,甜得很!”
红薯汤喝下去,暖得人心里发甜,红薯软糯,汤里还放了点冰糖,是老宋特意为他们煮的,“这红薯是泉边种的,用泉水浇的,比别的红薯甜,你们带点回去,烤着吃,更香!”
补完草帘,董雅南用脉气检测仪测了测古泉眼的脉气 —— 浓度 72%,完全恢复正常,“成了!古泉眼的脉气稳了,草帘补好了,晚上再冷也不怕冻了!”
老周和老宋一听,都松了口气,老周还从家里抱来个烤红薯,外皮焦黑,掰开里面金黄,“快尝尝!刚从灶膛里掏出来的,热乎着呢!”
董晓接过红薯,吹了吹,咬了一口,甜得流汁,“太好吃了!比城里买的烤红薯香多了!”
下午离开时,夕阳为雪地镀上一层金红 —— 分灌闸的闸板泛着淡橙的光,古泉眼的草帘在夕阳下泛着暖黄,老鲁、老周、老宋站在路边挥手,手里还提着给他们带的玉米粥、红薯汤和烤红薯,“雪后路滑,你们慢点走!下次来,我们给你们煮羊肉汤,暖身子!”
车驶离时,董晓趴在车窗边,看着渐渐远去的身影,“沈哥,冬天的巡检虽然冷,但每次都能喝到热粥、热汤,还能吃到烤红薯,一点都不觉得累。”
“这就是和村民一起守护的好处。” 沈墨笑着说,“他们把我们当家人,我们也把这里当家,地脉守护不是冷冰冰的任务,是热乎的日子。”
董雅南掏出手机,翻出砚枢组发来的消息,“砚枢组说,其他地区的雪后巡检也顺利,用了我们的环保融雪盐和糯米防冻膏,效果特别好,还让我们开春后去做个技术培训,教更多人怎么给老节点防冻。”
沈墨接过手机,看了一眼消息,心里满是踏实 —— 从通济渠的雪后分灌闸,到玉河故道的雪后古泉眼,从他们三个人的守护,到越来越多人的加入,这就是 “导流枢” 最珍贵的传承:不是技术有多厉害,而是把 “守护” 变成了融入生活的习惯,把 “地脉” 变成了和村民们紧紧连在一起的牵挂。
回到斫韵堂时,已是傍晚。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细细的雪沫子落在窗台上,像给桃核苗的 “保温棚” 盖了层白纱。董晓把村民们送的烤红薯放进烤箱加热,沈墨整理着雪后巡检的记录,董雅南则把交流会的照片贴在墙上,照片里的修复师们、村民们、老节点们,都笑得格外灿烂。
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渐渐清晰,白蒙蒙的雾散了,光纹在分灌闸和古泉眼之间轻轻晃着,像在说 “一切安稳”。夜色渐深,烤箱里的烤红薯飘出香味,三人坐在桌旁,吃着红薯,聊着开春的培训,聊着老周说的油菜,聊着古泉眼边的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