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文渊木脉(1 / 2)

晨光透过文渊阁的雕花窗棂,在积满灰尘的书架间投下细长的光斑。沈墨推开那扇熟悉的朱漆小门时,一股混杂着樟木、旧纸与油墨的气息扑面而来,比上次来探查暗室时更显厚重 —— 这里的 “木” 属性地脉之气,似乎随着 “九幽玺” 的苏醒,变得愈发活跃。

“文渊阁是紫禁城藏书最密集的地方,百年间吸收了无数典籍的‘文气’,所以地脉属性是‘金中带木’,主‘蕴养’,与武英殿的‘火中带金’地脉相合,构成第三座主星桥。” 董雅南走在前面,指尖拂过书架上堆叠的蓝布封皮古籍,“地脉节点就在暗室入口附近的书架下方,上次来太急,没来得及仔细探查。”

沈墨点点头,目光扫过殿内。与南薰殿的潮湿、斋宫的肃穆不同,文渊阁更显沉静,高大的楠木书架直抵穹顶,上面摆满了线装古籍,有些书页边缘已经泛黄发脆,却依旧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他走到暗室入口所在的西北角书架前,停下脚步 —— 脚下的青石板比其他地方更温润,甚至能感觉到一丝微弱的 “跳动”,像是典籍在呼吸,这正是 “木” 属性地脉的特征。

他放下背包,取出铜质罗盘。罗盘刚接触地面,指针就开始缓慢转动,最终稳稳指向武英殿的方向,青铜烙印泛着淡绿色的光,与空气中的 “木” 脉之气产生了清晰的共鸣。“星桥的连接很稳定,但‘木’脉的气息比预想中更浓,像是在刻意蕴养着什么。”

董雅南蹲下身,从布包里取出一个小巧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几片干燥的柏树叶 —— 这是 “天工坊” 传承中用来感应 “木” 脉的秘材。她将柏树叶撒在青石板上,树叶接触石板的瞬间,竟微微颤动起来,顺着地脉的方向排列成一条直线,指向暗室入口。

“‘木’脉最忌‘燥’与‘浊’,要是被污染,这些古籍会最先有反应。” 董雅南指着书架上的古籍,“你看这些书,书页还很平整,没有受潮或霉变,说明地脉暂时没被杂质污染,但得确认星桥另一端的武英殿是否安全。”

沈墨闭上眼,按照 “星辉内照” 的法门,将一丝星力缓缓注入脚下的地脉。起初,是温润的触感,像是触碰到了生长中的古树根系,带着 “木” 脉特有的坚韧与生机。接着,他能 “看到” 一道淡绿色的光带从地脉深处延伸出去,顺着星桥向武英殿方向流动,能量流转顺畅,没有滞涩,也没有发现 “影” 气或杂质的痕迹。

可就在他的感知向星桥中段探去时,忽然触碰到一丝异样 —— 不是 “影” 气的阴冷,也不是杂质的浑浊,而是一种极淡的、带着墨香的 “气息”,混杂在淡绿色的 “木” 脉之气中,像是有人用毛笔在星桥能量上轻轻描了一笔,不仔细分辨根本察觉不到。

“有发现吗?” 董雅南的声音很轻,目光落在沈墨微微睁开的眼睛上。

沈墨点点头,指尖还残留着那丝 “墨香气息” 带来的温润感:“星桥中段有奇怪的气息,像是墨香,和‘木’脉之气很像,却带着人为的痕迹 —— 像是有人用特殊的手法,在星桥能量上留下了标记。”

他再次闭上眼,调动更多星力,裹着感知向那丝气息探去。这次他看得更清晰 —— 那不是污染,而是一道极细的墨色纹路,像是用松烟墨绘制的符号,沿着星桥的能量流动方向延伸,最终指向文渊阁暗室的方向。

“是之前那个灰色身影留下的?” 董雅南凑过来,定魂钟微微发热,却没有发出警示 —— 这道墨色纹路没有恶意,反而带着与 “天工坊” 同源的气息。

沈墨睁开眼,心中的疑惑更甚:“很有可能。之前他留下‘土’‘水’标记,这次又在‘木’脉星桥上留下墨纹,像是在记录星桥的状态,或者…… 引导我们发现什么。”

他走到暗室入口的书架前,指尖拂过那些古籍的书脊。当他的手指触碰到一本封面写着《天工坊地脉监测录》的残卷时,铜质罗盘上的青铜烙印忽然亮了一下,淡绿色的光与古籍产生了共鸣 —— 那道墨色纹路的源头,就在这本残卷里!

沈墨小心地将残卷从书架上取下。书页已经泛黄发脆,他戴上手套,轻轻翻开。里面用墨笔记录着关于紫禁城地脉的监测方法,其中一页画着四个符号 —— 正是那道灰色身影留下的 “土”“水”“木”,还有一个未见过的 “金” 字符号,旁边批注着 “四象定脉,以应地核”。

“‘四象定脉’……” 董雅南凑过来细看,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姑祖母说过,‘天工坊’有一支分支专门负责监测地脉,他们会用‘土、水、木、金’四象符号,记录地脉的异常,为加固封印提供依据。那个灰色身影,很可能是这支分支的后人!”

沈墨心中一震。如果神秘人是 “天工坊” 地脉监测者的后人,那他留下的标记和墨纹,就不是威胁,而是在提醒他们 —— 地脉正在发生异常,“九幽玺” 的苏醒已经影响到四象地脉。

他继续翻阅残卷,后面还有一段关于 “木” 脉星桥的记载:“文渊阁 - 武英殿星桥,主‘蕴养’,若地脉异动,墨纹显,需以‘柏叶露’润之,可暂稳星桥。” 这段文字旁还画着一个简易的墨纹图案,与他在星桥中感知到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