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星辉初试(1 / 2)

晨曦彻底驱散了夜幕,金灿灿的阳光泼洒在故宫层层叠叠的琉璃瓦顶上,跳跃闪烁,勾勒出飞檐斗拱的鎏金轮廓。游客的喧嚣如同潮水般从午门涌入,迅速填满了这座古老宫阙的每一个角落,将夜晚那份属于历史与神秘的寂静彻底淹没。然而,在这份喧嚣之下,斫韵堂内却维持着一方独特的宁静,仿佛风暴眼中那片刻的安稳。

沈墨没有急于外出,也没有立刻联系任何人。他需要时间,需要绝对的安静,来消化、适应并初步掌控那自“星枢”归来后,在他体内掀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反锁了工作室厚重的木门,拉紧了所有窗帘,只留一盏光线柔和的台灯,在堆满工具与古籍的工作台上投下一圈温暖的光晕。

他盘膝坐在工作台前的空地上,并未刻意摆出什么修炼的姿势,只是自然而然地放松全身,将注意力完全内收。首先,他需要重新认识这具身体。意念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缓缓流过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他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骨骼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极淡的星辉,变得更加致密坚韧;肌肉纤维中,有丝丝缕缕冰凉的能量在流淌,赋予其更强的爆发力与耐力;血液奔流不息,其中似乎也掺杂了微不可见的星芒,携带着更充足的氧气与生命能量。最奇妙的是经络系统,那些在传统医学中被描述、却难以被现代科学完全证实的能量通道,此刻在他强大的精神感知下纤毫毕现,如同一条条流淌着银色星辉的溪流,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内部能量网络。丹田气海处,那枚温养有成的“星髓”虚影若隐若现,如同网络的枢纽,缓缓旋转,自行吞吐着周围空间中稀薄的星力,维持着这个新生系统的初步运转。

这不仅仅是力量的提升,更是一种生命层次的进化,是“星槎”传承对继承者最基础的改造,使其更能适应并承载星辰之力。

接着,他将意念转向脑海中那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不同于之前“意核”灌注时的汹涌澎湃,此刻这些知识如同被分门别类、整理归档的图书馆,静静地存在于他的意识深处。心念微动,关于“星力引导基础”的篇章便自然浮现,包含了数十种从简到繁的意念运转法门,对应着不同的效果——或是单纯滋养自身,或是强化五感感知,或是形成简单的能量屏障,或是附着于器物之上增强其特性……每一种法门都配有清晰的能量运行路线图以及相应的精神频率要求,玄奥却又条理分明。

他没有好高骛远,选择了其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一种法门——“星辉内照”。此法旨在进一步纯化体内星力,加深与“星髓”的联系,并稳固刚刚开拓的精神识海。他依照法门所述,调整呼吸节奏,使之暗合某种星辰脉动,同时引导着体内那些尚显散乱的星辉能量,沿着特定的主要经络,开始缓慢而坚定地运转周天。

起初,能量流经某些未曾彻底贯通的细微经络时,会带来些许酸胀甚至刺痛感,但他心志坚定,意念凝练,毫不退缩,只是以水磨工夫,引导着星辉一遍遍冲刷、温养。渐渐地,那些滞涩之处被逐一打通,能量运转变得越来越流畅,如同溪流汇入江河,奔流不息。丹田处的“星髓”虚影也随之光芒微涨,与他精神的联系更加水乳交融。

不知运转了多少个周天,当窗外日头已然偏西,工作室内的光线变得昏暗时,沈墨缓缓睁开了眼睛。眸中神光内敛,却深邃如潭,仿佛蕴含着一整片缩小的星空。他轻轻呼出一口浊气,那气息在昏暗的光线中,竟隐隐带出了一丝极淡的银辉,随即消散在空气中。

他感到通体舒泰,精神饱满,一夜未眠的疲惫早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力充沛之感。体内星力流转自如,圆融顺畅,虽然总量提升不多,但精纯与掌控度却不可同日而语。他甚至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了,空气中能量粒子的流动,脚下大地微弱的脉动,乃至更遥远星空中传来的、极其微弱的引力波动,都能被他隐约捕捉到。

初步的适应与巩固完成了。接下来,他需要尝试将这份力量应用于实际。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了工作台一角,那件尚未完全修复的、明代青花瓷瓶的残片上。这是一件“冲口”加“炸底”的重伤瓷器,碎裂成数十片,拼接难度极大,且釉色深沉,图案复杂,对修复者的眼力、手稳度和对材质特性的理解要求极高。

他拿起一片边缘锐利的碎瓷,没有立刻动用胶水或工具,而是先闭上了眼睛。意念微动,一缕极其纤细、凝练的星辉自指尖透出,如同最灵巧的探针,缓缓渗入瓷片的微观结构之中。在强化了数十倍的感知下,瓷土的颗粒结构、釉料的成分分布、数百年前烧造时留下的微小气泡与应力纹路,甚至岁月侵蚀留下的分子级损伤,都如同展开的画卷般,清晰地呈现在他的“心”中。

这种感知远超任何现代科学仪器的分析,因为它不仅仅是物理结构的呈现,更包含了一种对物质“历史”与“状态”的直观理解。他能“感觉”到这片瓷片最脆弱、最需要支撑的点在哪里,也能“预判”到如果用某种胶剂或压力,可能会引发哪些不可逆的二次损伤。

他睁开眼,心中已然有了完美的修复方案。他选取了特制的、流动性极低的环氧树脂,用最小的狼毫笔尖蘸取微量,然后,再次调动星辉能量,并非直接作用于瓷片,而是附着在笔尖和胶剂之上。在他的精确控制下,星辉能量起到了某种“引导”与“安抚”的作用,使得胶剂能以最理想的形态、最精准的量度,流入需要粘合的部位,同时其能量特性似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胶剂与古老瓷釉之间的微小排斥反应,促进其更完美的融合。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快得令人眼花缭乱,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节奏感,仿佛不是在修复,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舞蹈。碎裂的瓷片在他手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拼合,严丝合缝,几乎看不到粘接的痕迹。当最后一片碎瓷归位,一个完整器形呈现出来时,原本遍布瓶身的、蛛网般的裂纹,此刻竟然变得极其细微,若不凑近仔细观看,几乎难以察觉!而且整个瓶体散发出一种温润内敛的光泽,仿佛时光在其身上留下的创伤被悄然抚平了几分。

这不仅仅是修复,更近乎于一种“活化”与“滋养”。星辉能量在修复过程中,似乎也对瓷器本身进行了一次微弱的能量浸润,使其恢复了些许往昔的“精气神”。

沈墨放下修复完成的青花瓷瓶,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种对力量应用的明悟与审慎。这种能力用在文物修复上,无疑是神技,但若是用在其他地方呢?他想起“天工遗训”中关于力量本质的阐述,愈发觉得肩头责任重大。

他需要测试一下其他方面的应用。他走到窗边,隔着厚重的窗帘,将意念如同涟漪般向外扩散。强化后的感知轻易穿透了窗帘的阻隔,“看”到了外面院落中的景象——几名其他部门的同事正边走边聊,远处有游客团队在导游的带领下经过,更远处,一只麻雀正在柏树枝头梳理羽毛……所有细节,包括人们脸上细微的表情、对话的片段(虽然隔着距离听不清具体内容,但能感知到声音的振动)、甚至空气中飘散的淡淡尾气与食物香气,都事无巨细地涌入他的感知。

他尝试将感知范围进一步扩大,向着御花园、向着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延伸……然而,当感知范围超过约五百米后,便开始变得模糊、吃力,接收到的信息也变得杂乱无章,如同收音机收到了强烈的干扰。他明白,这是自身目前精神力的极限,也是故宫内部某些特殊能量场(或许是历代积累的皇气、信仰之力,亦或是“星槎”网络本身)对过度探查的自然排斥。

他收回了感知,揉了揉略微发胀的太阳穴。这种大范围的感知消耗不小,不能轻易滥用。但他也确认了一点,在有效范围内,他的感知能力足以让他对周围环境拥有近乎“上帝视角”的掌控力,这对于防范监视和发现危险至关重要。

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枚始终与他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星髓”。他有一种直觉,这枚来自天外的奇石核心,其作用远不止于温养和能量源。他尝试着将更精纯、更凝聚的意念注入其中,并非引导能量,而是试图与它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探寻它本身可能蕴含的、未被发掘的奥秘。

起初,“星髓”只是传来熟悉的、欢欣的共鸣。但随着沈墨意念的持续深入,以及他体内精纯星力的不断灌注,“星髓”内部那稳定明亮的“光点”突然轻微地脉动了一下,一道极其隐晦、却带着某种“坐标”意味的信息流,如同被触发的保险箱密码,悄然反馈回沈墨的脑海!

那并非文字或图像,而是一种纯粹的空间方位感,指向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位置——并非地球上的任何地点,而是……夜空中的某个特定区域!同时附带的,还有一种极其微弱、却带着召唤意味的共鸣波动!

沈墨心中剧震!这“星髓”……难道不仅仅是一件工具或能量源,它本身还是一个“信标”?或者说,是某个更大系统的“组件”?它指向的那个星空坐标,又隐藏着什么?是“天工坊”先贤发现的某种宇宙奥秘?还是……与“星髓”的来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