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还围着几个情绪激动的村民。
“走,过去看看。”李毅飞起身,带着陈默和小刘走了过去。
靠近了才听清,原来是在进行“卫星遥感测绘”的实地核验。
这是近年来用于核实种植面积的新技术,但显然在现场遇到了麻烦。
一个黑瘦的村民指着测绘人员平板电脑上的地图,激动地说:“领导,你们这图不对啊!我家这块地,明明种满了玉米,你们这图上怎么显示是深色的,说是‘非耕地’或者‘种植稀疏’?
这要是不算面积,我今年的补贴不就泡汤了?”
测绘人员耐心解释:“大叔,我们这是卫星拍的,可能您地里有些地方庄稼长势不好,或者有杂物,影响了判读。我们这不是正在实地核对嘛。”
旁边的村支书则打着圆场:“老四,你别急,领导们会核实的。不过有时候这高科技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咱们得理解。”
技术员小刘悄悄对李毅飞说:“书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卫星遥感受天气、作物长势、甚至地里临时堆放物影响,可能存在误判。
但关键是后续的实地核查和纠偏机制必须及时公正,否则吃亏的就是老实耕种的农民。”
李毅飞没有说话,他注意到那个村支书眼神有些闪烁,在测绘人员和村民之间打圆场时,似乎更倾向于让村民接受“可能存在误判”的结果,而不是积极帮助村民澄清事实。
李毅飞不动声色,继续观察。
只见测绘人员在那块所谓“种植稀疏”的地块上随机选取了几个点进行实地丈量和作物密度评估。
结果显示,这块地的种植密度完全达标,卫星图像之所以显示异常,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下雨,地里低洼处暂时积水反光造成的误判。
事实澄清,村民松了口气。
但李毅飞却想到,如果没有这次偶遇的实地核验,如果没有这个村民的坚持,这块地的面积是不是就被轻易核减了?
那些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敢质疑的农民,他们的利益又由谁来保障?
离开柳林村,李毅飞又随机走访了附近几个村庄,情况大同小异。
种植面积的核实,高度依赖村干部上报和可能存在误差的技术手段,而补贴发放则缺乏让农民清晰知晓的计算明细。
这中间,留下了太多可供操作的灰色空间。
晚上,在湾仔县城一家招待所里,李毅飞摊开了湾仔县报送市的年度农业工作报告。
上面赫然写着: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各项惠农补贴“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华丽的报表与田间地头听到的抱怨,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陈默,”李毅飞沉吟道,“明天,我们去县财政局和农业农村局,不看报表,直接调取柳林村及其周边几个村的粮食补贴发放明细数据,特别是农户姓名、身份证号、核定面积、补贴标准、发放金额和银行流水,要最近三年的。”
“小刘,你准备一下,我们从农业局的技术档案里,调取卫星遥感底图和各村上报的种植面积矢量图,进行比对分析。
重点看一下,那些卫星判读存在疑问、但最终被核定为种植面积的地块,分布在哪里,涉及哪些村,哪些农户。”
李毅飞的手指在地图上柳林村的位置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