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东方文化的“前置认知”和“好感度积累”,已经在西方世界的年轻一代中悄然形成。
他们或许说不清“道”的哲学,但知道中国功夫很酷。
他们或许没去过华夏,但向往视频里的桂林山水和魔都外滩。
他们或许不懂中式美学,但觉得汉服和古风建筑很美。
陆羽“润物细无声”的策略,成功地在一片荒芜或充满偏见的信息土壤上,播撒下了好奇与喜爱的种子。
而《功夫熊猫》的上映,恰逢其时地成为了催生这些种子破土而出的那场甘霖。
这部电影的隐藏核心,就是一部精雕细琢的东方文化赞歌。
陆羽对剧本和美术风格的严格把控,确保了影片的核心是地道的华夏哲学。
乌龟大师的“心静自然凉”、师父的“因材施教”、阿宝“人定胜天”的成长历程,都深深植根于东方智慧。
电影画面更是极具东方韵律,和平谷的设计借鉴了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和宏村的徽派建筑。
动作场面融合了各家流派的的经典动作,配乐中巧妙运用了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
为了让《功夫熊猫》能一炮打响,陆羽动用了他掌控的全球新媒体资源进行饱和式宣传。
熊猫短视频平台发起了模仿挑战。
鼓励用户模仿电影中的经典动作或角色,相关视频播放量累计突破百亿。
推特、脸书等主流社交平台,关于影片的讨论和精美片段被精准投放,引发热议。
奈飞在首页给予最强力推荐,并制作了大量幕后花絮和主创访谈节目。
甚至,连刚刚胜选、以其独特方式拥有巨大媒体关注度的唐那得。
也多次在公开活动中表示,“我非常喜欢那只叫阿宝的熊猫”。
文化认知基础、优质的影片内容、全方位媒体攻势。
天时地利人和,《功夫熊猫》上映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观影狂潮。
其轻松幽默的合家欢风格、独特又浅显的东方哲理、惊艳的视觉呈现,征服了各年龄段的观众。
票房成绩一路高歌猛进,连备受期待的《霍比特人》也被牢牢压在身下。
电影的成功,反过来又极大地刺激了现实中“熊猫热”和“东方文化热”的升温。
玩具店里的阿宝玩偶脱销,旅行社推出的“探寻真正和平谷”华夏主题游线路报名火爆。
海外中餐馆的生意,因电影中对中华美食的展现而更加红火。
甚至一些地方的学校,专门增加了学习中文和武术的兴趣班。
从利用资本隐秘影响政治,到布局新媒体潜移默化改变认知,再到最终通过顶级的文化产品实现突破。
陆羽精心设计的链条,正在一环扣一环地发挥作用。
便宜老丈人的胜选,为他扫清了政治上的诸多障碍。
而《功夫熊猫》的空前成功,则标志着他的文化输出战略,终于在西方主流世界,炸开了一个突破口。
这不仅仅是票房的胜利,更是一种话语权的初步确立。
属于陆羽的黄金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