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今天真的不想加班 > 第35章 公司的内卷,因我泛起一丝涟漪

第35章 公司的内卷,因我泛起一丝涟漪(1 / 2)

行政部的“禁床令”如同一块笨重的石头投入泥潭,未能砸中目标,反而溅起一片抱怨的泥点,弄巧成拙地让林眠收获了更多无声的支持。这结果让背后推手们悻悻不已,暂时收敛了锋芒。

然而,林眠带来的影响,却并未因这纸可笑的规定而停止,反而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泛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始微妙地改变着“卷王之王”公司内部那粘稠而压抑的“内卷”生态。

最先泛起涟漪的,自然是技术部。

林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参照物”。以前,大家比的是谁下班更晚,谁加班更狠,谁的朋友圈深夜办公室定位更频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扭曲的“努力竞赛”。

但现在,有了林眠这个异类。他不加班,业绩却吊打所有人。

这种鲜明的对比,迫使许多人开始下意识地反思:我以前那种耗时间的加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有效的?我是不是也能尝试……提高一下效率?

这种反思不会立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像种子落入心田,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就会悄然发芽。

比如,周瑞开始有意识地模仿林眠的工作习惯。他发现自己以前写代码总是写一会儿就刷会儿网页,回回消息,效率低下。现在,他尝试学着林眠那样,在一段时间内高度专注,屏蔽干扰,完成后才统一处理杂事。虽然还是会走神,但效率确实有了一点点提升。至少,他敢在下班后偷偷尝试着……准点开溜了那么一两次。

再比如刘炜,他不再盲目地接受所有需求。遇到不合理或者模糊的需求时,他会鼓起勇气,学着林眠那种平静但坚定的语气,多问几句,尝试在 dg 之前先明确边界和目标,减少后期的返工。虽然声音还有点发虚,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甚至有一次,一个小需求评审会上,当产品经理又试图用“这个很简单,很快就能做完”来模糊评估时,平时唯唯诺诺的刘炜,居然下意识地小声反驳了一句:“林工说过,需求的复杂度不能凭感觉,要拆解到具体任务点再评估。”

话一出口,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产品经理和主持会议的李强也愣了一下。

会场安静了几秒。最后,产品经理居然没有发火,而是嘟囔着“好吧好吧,那再细化一下”,真的开始拆分任务点了。

会后,刘炜的心还在砰砰跳,但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弱的 epowernt(赋权感)在他心中升起。原来,合理的质疑是可以被接受的?原来,不是所有“快”的要求都必须无条件满足?

这种细微的变化,正在技术部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虽然大家依旧加班,但那种无脑的、自我感动的“卷”似乎少了一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务实的、对效率和结果的悄悄关注。

涟漪也扩散到了其他部门。

投资部那边,因为苏早态度的微妙变化,以及林眠负责的“凤凰”项目进展极其顺利且远超预期,使得技术部输出的文档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连带他们和技术部的沟通都顺畅了不少。以前那种技术部无脑接需求、投资部无脑催进度的恶性循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甚至有一次,投资部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在跟着苏早开完一次和技术部的联合会议后,偷偷在内部小群里感慨:“技术部那个叫林眠的大佬好厉害啊,思路清晰,一下就抓住重点了!而且他好像从不加班?原来技术牛人真的可以不用苦熬啊……” 虽然很快被前辈教育“别瞎学,那是特例”,但那种印象已经种下。

行政部 theselves(他们自己),在发布了那则尴尬的“禁床令”后,似乎也意识到做法欠妥,后续的管理中,语气和方式都稍微柔和了一点点——至少,在检查办公环境时,不会再把一盆绿萝也当成“影响专注度的大型个人物品”了。

就连公司内部匿名论坛的风向也变了。以前充斥着各种抱怨加班、吐槽领导的负能量,现在偶尔会出现一些画风清奇的帖子:

【求助】如何提高白天工作效率?想学习一下大佬的思路。 【讨论】你觉得我们现在的会议效率高吗?有没有减少无效会议的可能? 【分享】试了一周准点吃午饭和午休,下午好像真的没那么困了……

这些帖子来越多。一种对“更聪明工作而非更辛苦工作”的潜在渴望,正在默默滋生。

当然,涟漪也必然会触碰到坚硬的礁石,激起一些反冲的浪花。

以李强、张强为代表的中层管理者,对这种变化最为抵触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