铎如与那几位汉子,眸光齐刷刷地转向了风子垣。
其中那名络腮大汉,笑声如洪钟般响起,震得桌上酒盏微颤:
“哈哈!我说这位小兄弟啊,咱们这等闲谈逗趣之言,你竟也当了真不成?”
铎如闻言,面色瞬间沉了下来,犹如乌云蔽日,他眉头紧锁,盯着那络腮大汉,沉声道:
“匐可,我所言之事,何曾有半分戏谑之意?”
言罢,他转过头来,望向风子垣,神色缓和了几分,温声道:
“这位兄弟,你若愿闻其详,我便与你细细道来。”
说着,他端起手中的酒杯,轻抿一口,随即起身,拉着风子垣的手臂,回到了他的桌旁。
二人落座后,铎如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开始缓缓讲述起那“蟠龙祠”的故事。
原来,在距泛叶城千里之外的石头城,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蟠龙祠。
这座祠堂自古以来便是村民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地。
传说中,这里供奉着一条能够呼风唤雨、庇护一方水土的龙神。
岁月流转,虽然祠堂历经风霜,但香火一直不绝,只是近年来,由于世事变迁,前来祭拜的人渐渐稀少,蟠龙祠显得有些落寞。
有一年大旱之时,连续数月未见雨滴,田地干裂,庄稼枯萎,村民们生活苦不堪言。
老一辈的人开始回忆起蟠龙祠的传说,议论纷纷,说只有诚心祈求龙神,才能引来甘霖,解救这场灾难。
于是,村里的长者决定组织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希望以此唤醒火龙神的力量。
祭祀之日,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手持香火,浩浩荡荡地向蟠龙祠进发。
到达祠堂前,众人齐心协力,将早已准备好的祭品摆放在祭坛上,长老则带领大家虔诚地诵读祷文,祈求龙神显灵。
随着仪式的进行,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这在久旱之地显得尤为异常。
就在这时,祠堂内传来低沉的轰鸣,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
众人惊讶之余,只见一缕红烟从祠堂深处袅袅升起,紧接着,一条巨大的龙神幻影在祠堂顶盘旋,其目光如炬,威严而又慈悲。
村民们纷纷跪拜,虔诚至极。
龙神似乎感受到了村民们的诚意与绝望,它仰天长啸,随即化作一场倾盆大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自那以后,蟠龙祠的香火突然变得异常旺盛,不仅本村的村民,连周边乡镇的人们也纷纷前来祭拜,感谢龙神的恩赐,并祈求未来的平安与丰收。
风子垣听闻至此,心中暗忖:
“看样子,确为龙族化形为人之事,然此番所闻,却不知其可信之程度究竟几何。”
他微微蹙眉,目光中带着几分质疑,轻声问道:
“此等奇事,听来着实令人咋舌。然世间传闻,多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不知此乃确有其事,亦或只是乡野之人的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铎如瞧见风子垣将信将疑的模样,目光一凝,压低声音,神情肃穆地说道:
“实不相瞒,我族中有位长辈,当年确确实实亲眼见过龙王爷幻化成人形。自那以后,托了龙王爷的福,如今家中衣食无忧,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呐!”
风子垣知晓此人欲前往蟠龙祠后,他眼珠一转,嘴角微扬,故意以激将之法道:
“此事于我而言,仍觉荒诞不经、匪夷所思。若我曾有幸亲眼目睹那神龙之姿,或许方能深信不疑。”
铎如本就性烈如火,听闻此言,果真被激得怒目圆睁,胸脯一挺,大声道:
“风兄弟若心存疑虑,大可随我一同前往。我定让你亲眼见证那神龙之威,届时看你还有何话说!”
风子垣心中暗喜,正要欣然答应,却见那名叫匐可的大胡子,手持酒壶,脚步踉跄,如醉汉般晃晃悠悠地走了过来。
他满脸通红,酒气熏天,未语先笑,咧着嘴道:
“哈哈!我说这位小兄弟,你还真就因他这一句激将之言,便要风餐露宿、赶那五天五夜的长路不成?”
言罢,他伸出蒲扇般的大手,重重地拍了拍铎如的肩膀,带着几分戏谑与调侃道:
“你这位大哥呐,近日新纳了一房娇俏小妾。本应是春宵苦短、如胶似漆之时,可偏偏他这夫妻之事上却不给力,每每关键时刻,总是萎靡不振、举不起来。他此番前去,不过是去求那龙王老爷,盼着能得些助力,重振雄风罢了。你跟着凑啥热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