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执法僧应声出列。
“即收叶凡出入凭证,禁入藏经阁、禅塔、愿池三地。无令不得离居所,违者以叛门论处。”
主持终轻叹开口:“暂依此议。待真相查明,再行定夺。”
叶凡未抗,合掌躬身:“领命。”
转身离去,步伐平稳,背脊如松。殿外风起,袈裟微动而不乱其步。
回廊下,他驻足以指尖轻触襟口。玉简熨帖在心,温热犹存。对方既敢发难,必已做足准备。断层痕迹被篡改,说明掌律长老背后另有依仗,或持遮蔽天机之秘法。
但他手中仍有筹码。
《梵劫录》残文未失,源天书隐记仍存石匣底。只要再近藏经阁一次,便可取证。
更关键者——那句“缘起之地,心灯自照”,或许非指外物,而是某种觉醒。圣体所承,从非诅咒,实为众生愿力反噬之枷。若能在法会引动大慈悲愿海,或可破桎。
掌律长老急于除他,恰说明他已触近真相。
远处,掌律长老步出议事堂,袍袖翻动,步履较平日为疾。未归院落,转而折向偏殿密室,身形没入廊柱阴影。
叶凡目送其影,眸光微敛。
此刻,左臂青铜碎片忽地一颤。
非灼非警,而是低沉震动,如古老脉搏回应。九龙拉棺之传承从未真正沉寂,每逢重大抉择,必有一丝感应。
今再动,是否意味——这场信仰与束缚之博弈,早在万古前,便已埋下伏笔?
他收回视线,袖中指掐源天算式。
佛气断层走向虽被扭曲,然原始轨迹仍可于星图推演。只需三个参照,便能还原真径。
缓步经一庭院,扫地僧垂首劳作,竹帚沙沙。
叶凡走过时,袖中玉简微烫。
他忽驻足,回望藏经阁。
窗纸依旧透光,然今晨值夜僧未离。那人影于书架间缓移,左手持灯,右手始终藏于袖中,未取一书。
且其步履…皆避青砖接缝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