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马飞飞传奇 > 第262章 马飞飞侦破雾都绑架迷案之一

第262章 马飞飞侦破雾都绑架迷案之一(1 / 2)

二战时期年秋,雾都重庆的雾比往年来得更早更沉。歌乐山的梧桐叶被江风卷着,在青石板路上叠出薄薄一层,踩上去沙沙响,像把无数没说出口的心事碾碎在风里。一辆黑色别克轿车破开晨雾,缓缓驶入“静心园”公馆的朱漆大门——车身上还沾着朝天门码头的煤烟,轮胎缝里卡着江滩的细沙,显然是刚从码头接人回来。

车门打开,邓翠新提着米白色藤箱走下来。月白色旗袍的领口别着枚银质银杏叶胸针,那是邓家祖传的物件,叶纹里嵌着的细巧蓝珐琅,在雾色里泛着淡青的光。她刚踏上公馆石阶,管家福伯就带着仆人们迎上来,手里捧着拧干的热毛巾:“小姐,您可算回来了,老爷在客厅里守着炭盆等了半宿,茶都凉了三回。”邓翠新点头应着,指尖无意识地触到胸针,忽然想起离开巴黎那日,教授握着她的手说“山城的雾浓,别丢了自己”——那时她还笑着答“我是重庆人,雾里能辨路”,可此刻望着公馆院里浓得化不开的雾,心尖竟莫名发紧,像被雾缠了根细弦。

谁也没料到,这缕慌慌的预感,三日后就成了掀翻邓家的滔天风暴。

那夜是陪都文化界的盛会,喜来登百乐门的音乐厅里座无虚席。邓翠新换了件桐色暗纹旗袍,坐在二楼包厢听小提琴独奏——她刚留洋归来,父亲邓大华特意让她多出席这类场合,一来熟悉重庆的商界人脉,二来也让她见见家乡的热闹。散场时已近子时,司机邱超开着车往静心园走,车行至佛墙河桥时,车灯突然撞进两团黑影——两辆无牌黑色轿车横在桥中央,像两只伏在暗处的兽。邱超心里一紧,刚要踩刹车,车后就被猛地一撞,车身瞬间往前冲了半米。他攥着方向盘急喊“小姐坐稳”,话音未落,左侧车门就被人踹开,铁门板撞在车身上,发出刺耳的巨响。

四个黑衣蒙面人举着枪,为首的那个径直把枪口抵在邱超太阳穴上,冰凉的金属触感让邱超瞬间僵住。另一个人伸手,一把揪住邓翠新的胳膊,指节捏得死紧,疼得她倒抽口气。她下意识去摸领口的胸针——那是她此刻唯一的念想,却被人狠狠按在车座上,一块黑布猛地蒙住了她的眼睛,世界瞬间坠入黑暗。“别喊,喊一声就没命。”粗哑的声音贴着耳朵,带着烟味和汗味,她听见邱超闷哼一声,接着就被人拽着胳膊拖下车,塞进另一辆车里。车轮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溅起的水花打在车门上,像极了她没忍住的泪滴,很快就被山城浓得化不开的夜雾吞得一干二净。

次日清晨,静心园的门房在台阶上发现个牛皮纸信封,封口用麻绳胡乱缠了几圈。邓大华拆开时,手指抖得厉害——粗糙的草纸上,墨迹潦草得像鬼画符,字里行间都透着狠劲:“邓公若欲见女,明日午时前备洋银二十万,于山城寺废庙交付。违则尸见。”落款没有名姓,只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骷髅,骷髅的眼眶里洇着墨渍,像在淌血,看得人心里发寒。

邓大华“啪”地把信拍在红木桌上,桌面的纹路都震得发颤。他在重庆商界摸爬滚打三十年,开纱厂、办银行,从没被人这么明目张胆地要挟过。可女儿在人家手里,他半分不敢耽搁,当即拨通山城警察厅的电话,又托关系找到警备司令部的王司令,许了重金请他们尽快找人。可陪都是什么地方?逃难的、经商的、做官的、混江湖的,三教九流挤在弹丸之地,街面上的无牌车比有牌的还多,警方查了一上午,从佛墙河桥摸到山城寺,连绑匪的半片影子都没摸着。更让人心慌的是,邓家派去打探消息的管家,刚走到山城寺附近的巷口,就被两个精壮汉子拦下来,冷冰冰警告“别耍花样,老实备钱”——绑匪竟像长了眼睛,把邓家的一举一动都盯得死死的。

警察厅的刘厅长急得直搓手,最后咬着牙说:“邓先生,这事寻常警力办不了,得找军统的人。有个叫李家卫的,开了家‘山城侦探社’,专办这种疑难案子,听说后台硬得很,您找他试试。”邓大华像抓着救命稻草,当天就带着五十根金条找到李家卫。那李家卫倒也体面,穿一身挺括的洋装,办公室里摆着进口留声机,正放着周璇的《天涯歌女》。他看了信,指尖敲着桌面笑:“邓先生放心,三日内必给您消息。”收了金条,当天就带着人出去查案。

可谁知道,这一查就是三个月。

李家卫确实有几分本事——中央警校毕业,早年在上海巡捕房干过,查案的路子野得很。他先是扒着邱超的社会关系查,从街坊邻居问到远房亲戚;又去佛墙河桥附近蹲了半个月,连桥下的水草都翻了遍;甚至摸到贫民窟的烟馆里,跟三教九流套近乎——可绑匪像凭空消失了一样,没留下半点痕迹。更糟的是,他每次刚摸到点线索,转头就被人掐断:前一天找到的目击者,第二天就收拾行李跑了;刚盯上的可疑人员,转眼就没了踪影。邓大华天天打电话催,警察厅天天派人问,李家卫焦头烂额,最后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军统局跑,找顶头上司戴老板求助。

戴老板一开始没好气,拍着桌子骂他“狗捉老鼠多管闲事”——军统忙着查汉奸、防日寇,哪有空管富商的绑架案。李家卫急得满头汗,最后把心一横,把邓大华给的五十根金条全捧了出来,堆在戴老板桌上:“老板,这案子不简单!绑匪敢在陪都动邓家的人,说不定是冲着咱们军统来的。您派个人帮帮我,不然我这侦探社就别想开了!”戴老板盯着金条看了半晌,指节敲了敲桌面,终于松了口:“行,给你派个人。马飞飞刚从东太平洋回来,探他那烈属亲戚周力为,这会儿住在上弓湾码头,我让他去帮你。”

李家卫一听“马飞飞”三个字,顿时松了口气——那可是军统里的传奇人物。早年在上海当副站长时,单枪匹马端了七个汪伪据点,一手快枪能百步穿杨,追踪术更是没人能比,在军统里提起他的名字,没人不佩服。

马飞飞接到命令时,刚从东太平洋战场回来没几天,身上还带着硝烟和海水的味道。他穿件洗得发白的灰布中山装,袖口磨得发毛,裤脚还沾着码头的泥点。听李家卫把案情说完,他接过邓翠新的照片,指尖刚触到相纸,就顿住了。

照片上的邓翠新站在巴黎铁塔前笑,眉眼弯弯,眼睛亮得像秋阳下的湖水,清澈里带着股倔强——没有半分权贵小姐的骄矜,倒像极了七年前,他在上海外滩公园遇到的那个女学生。

那是民国二十四年的秋天,他刚到上海当副站长,趁着午休去外滩公园透气。湖边的长椅上,一个穿蓝布旗袍的女学生捧着书,声音清亮地读着:“……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是《人权宣言》。他当时就停住了脚,远远看着那女生的侧脸,阳光落在她旗袍领口别着的银杏叶胸针上,银闪闪的,晃得人眼热。他没敢上前——刚执行完暗杀汉奸的任务,身上还带着血腥味,怕惊扰了那份干净。后来他再去外滩公园,却再也没见过那个女生,只记得那枚银杏叶胸针,和那句读得铿锵的“自由平等”。

马飞飞把照片揣进怀里,从帆布背包里取出个青铜罗盘——它有“千里追踪寻人”的功能。马飞飞的指尖按住罗盘中心的玄冥镜,低声念起“千里寻人咒”,镜面渐渐泛起白雾,雾里慢慢显出一幅画面:阴暗的地窖里,邓翠新被绑在木柱上,头靠在肩上,像是昏过去了,领口空荡荡的——那枚银杏叶胸针不见了。

“她在城西废弃山庄的地下酒窖。”马飞飞收起罗盘,声音沉得很,“别声张,我先去看看。”

他没开车,顺着歌乐山的小路往城西走。雾浓得呛人,脚边的草叶挂着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冷意顺着脚踝往上爬。那废弃山庄原是前清举人的宅邸,后来主人逃难去了上海,就荒在那儿,平日里没人敢去——附近的人都说,夜里能听见山庄里有哭声,闹鬼。马飞飞绕到山庄后院,在一片齐腰深的杂草里,找到了被枯枝盖住的地窖入口。他拨开杂草,悄悄摸了进去。

地窖里一股子霉味,混着陈年的酒气,呛得人嗓子发紧。邓翠新被绑在最里面的木柱上,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脸色苍白得像纸,却没真昏。马飞飞刚走过去,她就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警惕,像只受惊的小鹿。他赶紧拉子的,不是绑匪。”

邓翠新盯着他的眼睛看了半晌——那双眼睛沉静得像深潭,没有恶意,倒透着几分熟悉。她哑着嗓子问:“你是谁,是不是我父亲派你来的,这帮绑匪十分狡猾,经常移动贼窝,这个地方已经是他们第四处移动的地点。”

“姑娘、别怕,不管他们移你到何方。只要在中国境内,没有我找不到的地方”。马飞飞压低声音,凑到她耳边,“绑匪要的不只是钱……为了不打草惊蛇。别让他们起疑心,引出此绑架案的幕后黑手。姑娘,目前,你暂时得委屈在这等一下,之后。我再救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