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说到这里,你对近藤秀峰这个案子有什么看法?”拉莱耶双手揣兜。
“我么?”今天拉莱耶的态度太温和,几乎让赤井秀一有些惊讶。
“不然呢?连环杀人案不是FbI的专长吗?我都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FbI破获连环杀人案的书和电视剧了,FbI在美国国内臭名昭着,也就靠这些来赢得好感了。”拉莱耶想通过局外人的目光审视这个案子,以免在佐藤美和子面前暴露破绽。
“那,你要先把你和佐藤警官的发现告诉我。”赤井秀一看着拉莱耶的侧脸,雪花飘到银白色的睫毛上,让人不可自拔地沉溺于这一刻的温柔——哪怕这层温柔只是假象。
*
“我也同意你们的观点,这个凶手还会再次出手。”FbI确实是连环杀人犯案的专家,赤井秀一都不记得自己在FbI受训时背过多少案例。犯罪心理三阶段基本倒背如流。
“第一阶段,犯罪初始期,谨慎藏尸,这个阶段的行为主要由恐惧、谨慎和基本生存本能驱动。”赤井秀一缓缓道。
“初犯时,杀人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恐惧是首要障碍。凶手害怕被惩罚,害怕失去自由和生命。所以,藏匿尸体是最直接的风险管理策略,目的是消灭证据、拖延被发现的时间、增加警方侦查难度。
此外,第一次杀人也是一次“实验”。他们在试探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学习如何“完美”地完成一次谋杀。谨慎的行为模式有助于他们积累经验,降低被抓的风险。”
“第二阶段是犯罪熟练与麻木期,随着作案次数的增加,罪犯的心理状态发生显着变化。反复杀人会像吸\/毒一样,导致心理“脱敏”。最初杀人时强烈的恐惧、紧张和兴奋感会逐渐减弱。为了再次体验到那种“快感”,他们需要提高“剂量”。藏尸带来的隐匿性会降低犯罪的“刺激性”。”
“成功作案数次而未被抓获,还会让凶手产生一种全能感和对警方的蔑视。开始将尸体作为“作品”,希望有人“欣赏”他们的“杰作”,从公众的恐慌和媒体的报道中获得满足感。”
“第三阶段就是主动挑衅警方,也叫犯罪膨胀与成名期,这是行为演变的最高阶段,也是罪犯心理最扭曲的体现。”
“以我的看法,他现在正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刺激与权力感,与整个社会和法律系统进行一场“猫鼠游戏”是他新的兴奋点。他不会再满足于掌控受害者的生命,更想操控警方的调查方向、玩弄媒体的舆论、支配整个社会的恐惧情绪。无论他的‘复仇’结没结束,他都会继续杀人。”
赤井秀一说完这长长一段话也舒了口气:“这段安静的时间,他要么是在寻找新目标,要么在为下一个死者策划一场盛大的处刑。”
拉莱耶轻笑一声:“看来犯罪心理没白学,前FbI特工。”
不过,还有一个原因——拉莱耶在心里补充。
那就是凶手自己也没找到最后一个复仇对象,他需要利用警方和舆论,替他找这最后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