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郎君为何要带走,难道想将纸烧掉。
“郎君,郎君,我写的字如今已有了风骨,是不是可以不用每日练字。”黑九开始讨价还价。
他又不是想去书院当夫子,字练得好又有何用。
宋清砚曲指叩了下他的脑门:“不过是字写得好些,倒是自满起来了,赶紧进屋休息。”
回了自己屋,宋清砚将袖中的纸拿出来。
待看到字上的纸后,宋清砚回想了下。
练字时的时小娘子,面上表情丰富,倒是让人想笑。
宋清砚将纸折好,放入盒中,洗漱后脱衣休息。
寅时不到,杨晚娘已经洗漱好,整装待发,时家老二牵过驴车,准备送娘子进城。
“老二媳妇儿,你们路上小心些。”叔婆塞了两个鸡蛋到杨晚娘的手中,让他们夫妇二人路上吃。
天寒,不吃些东西填填肚,可不好熬。
其他人也叮嘱了几句,杨晚娘一一应声。
“爹,娘,走了。”时家老二回头挥手,催着娘子上驴车,自己则是牵着毛驴出了院子。
叔婆见二人已经走远,心中还是有些担心:“也不知晚娘在铺中能不能做得习惯,可别出什么大错。”
“娘,你放心,二嫂对灶台间的活计熟悉得很,怎会出大错。”三儿媳妇王翠姑让她放宽心。
她们三个儿媳妇,就属二嫂最会做灶台上的事。
叔婆一想,也是,不能太担心,二儿媳妇手脚麻利,定能在知夏的铺中长长久久做下去。
二儿媳妇还没到铺子,她可不能自己吓自己。
驴车摇摇晃晃到了城外,杨晚娘怀里抱着包袱,昨晚睡前,翁公嘱咐她带些干货给阿姐她们。
“娘子,入城了。”时家老二吆喝了一声。
杨晚娘往前坐,扶着郎君的肩膀:“人真多呀!”
这个时辰,城外已经热闹了起来。
不少挑担入城的百姓们,排着队闲聊着今日要卖的菜。
因他们赶的是驴车,排到了对面。
“哎,慢些慢些,别挤着我的菜。”
“别踩别踩,筐里坐着我家小儿,别翻了。”
驴车排队倒是比挑担要好些,至少不会挤挤挨挨。
杨晚娘平日里进城,都是埋头入城,买完东西后,也不敢久留,就怕花银子。
今日坐在驴车上,倒是有了闲情,能看看热闹。
“晚娘,肉汤铺到了。”时家老二将驴车拴好,看到肉汤铺还关着,但厨房已经了光亮。
“我去敲院门,你且等会儿。”
杨晚娘抱着包袱应声,抬脚下了驴车。
厨房的时九娘,听到院门被人敲响,愣了下。
“娘,去开门,应是堂叔他们来了。”时知夏想起这个时辰,堂叔和二婶婶该是进城了。
果然,时九娘一出厨房,便听到了老二的声音。
“阿姐,开门,是我。”时家老二乐呵呵的道。
将院门打开,时九娘笑着招呼他们进来。
“快些进来,哎哟,瞧你们冻得,进厨房暖暖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