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 第351章 益州易主,玄德入川

第351章 益州易主,玄德入川(1 / 2)

当北境新野的烽火映红半边天空,当夏口易主的消息震动长江两岸,在荆襄战事的巨大喧嚣掩护下,一支承载着另一股势力未来命运的军队,正悄然而坚定地向着西方那片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土地挺进。建安十六年春,在曹操大举南征、林凡全力固守、孙权逡巡观望的天下乱局中,刘备集团蓄谋已久的西进益州之策,终于从密室内的图卷与谋划,化作了刀剑出鞘的铮鸣与铁蹄西去的烟尘。

刘备采纳诸葛亮之策,以助刘璋抵御汉中张鲁为名,留关羽总督荆州事,镇守江陵,以赵云、陈震等辅之,自与诸葛亮、张飞、黄忠、魏延(刘备麾下)、庞统(若已投刘备则按此设定,若仍在林凡处则换其他谋士如马良等)并万余精兵,溯江西进,正式踏上了图谋益州的征程。此举既是为了践行与林凡密约中“西进以牵制曹操”的承诺,更是刘备集团摆脱寄人篱下、寻求立身之基的生死豪赌。

江面之上,舟船相连,旌旗招展。刘备立于主舰船头,望着两岸逐渐变得险峻奇崛的巴山蜀水,心中感慨万千。从桃园结义到辗转中原,从寄居荆州到如今提兵入川,半生颠沛,壮志未酬,今日,终于看到了真正拥有一块根基之地的曙光。

“孔明,益州之事,全赖先生谋划了。”刘备回首,对身旁羽扇轻摇的诸葛亮诚恳说道。

诸葛亮目光沉静,望着西方那云雾缭绕的群山,仿佛已看到了成都城头的变换大王旗:“主公放心,亮与孝直(法正)、永年(张松)已有万全之策。刘璋暗弱,士民离心,此去,必为主公取得这王霸之资!”

**涪城相会,暗藏机锋**

刘备大军一路西行,过巫峡,穿瞿塘,沿途郡县或因得刘璋命令,或因畏惧兵威,皆供给粮草,未加阻拦。军至巴郡治所江州(今重庆),稍作休整后,继续北上,抵达益州北部重镇——涪城(今绵阳)。

按照事先约定,益州牧刘璋将亲自率众至涪城迎接刘备,以显其“诚意”与对“援军”的重视。然而,这场看似宾主尽欢的会盟,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虚伪与算计的暗流。

涪城之外,旌旗招展,鼓乐喧天。刘璋率领益州文武官员出城十里相迎,场面极其隆重。刘璋本人面色略显苍白,身形微胖,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色与懦弱,他见到刘备仪容伟岸,身后关张等将威风凛凛,心中既感安慰,又不禁生出一丝难以言喻的忌惮。

“皇叔远来辛苦!璋盼皇叔如久旱盼甘霖啊!”刘璋上前,执礼甚恭。

刘备连忙下马,扶住刘璋,一脸恳切:“季玉兄何出此言!备与兄皆汉室宗亲,同气连枝。今张鲁肆虐北境,窥伺益州,备闻之寝食难安,特提兵前来,愿助兄扫除逆贼,共保汉室疆土!”

两人把臂言欢,一副兄友弟恭、同仇敌忾的模样。

入城之后,盛大的接风宴席上,更是觥筹交错,言语机锋不断。刘璋麾下忠直之臣如黄权、王累等人,冷眼旁观,对刘备及其麾下将领充满警惕;而早已心向刘备的张松、法正等人,则暗中与诸葛亮、庞统眉目传情,默契于心。

席间,刘璋问及荆州形势及曹操南征之事。

诸葛亮从容应对,羽扇轻摇:“曹操势大,然林凡将军亦非弱者,新野坚城,恐非旦夕可下。我主与林将军有同盟之谊,此番入川,亦是遵循盟约,牵制曹贼侧翼。待益州平定,我主据益州,林将军守荆交,东西呼应,则曹贼不足虑矣。”他巧妙地将刘备入川与抗曹大局绑定,削弱刘璋的疑心。

张松在一旁趁机进言:“主公,刘皇叔高义,更兼有关、张万夫不当之勇,孔明、士元运筹帷幄之才,得此强援,张鲁何足道哉?当请皇叔速速提兵北上,进驻葭萌关,以御张鲁!”

法正也附和道:“永年所言极是。葭萌关乃益州北门锁钥,至关重要,非皇叔之威名,不足以镇之!”

黄权闻言,忍不住出列反对:“主公!葭萌关乃我益州咽喉,岂可轻易假手他人?皇叔远来是客,当先在成都歇息,再从长计议!”

王累更是激动,几乎要以头撞柱死谏:“主公!引外兵入腹心,此乃取祸之道!切不可听信谗言!”

刘璋本就优柔寡断,见双方争执,头大如斗,一边是心腹(张松、法正)极力推荐,描绘美好前景;一边是老臣(黄权、王累)泣血劝谏,指出巨大风险。他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对张鲁的恐惧压倒了潜在的担忧,加之张松、法正巧舌如簧,不断强调刘备的“仁义”与抗曹的大义名分。

“罢了罢了!”刘璋烦躁地挥挥手,“就依永年、孝直之言。请皇叔率部,进驻葭萌关,总督北面军事,抵御张鲁!”

此言一出,张松、法正、诸葛亮等人心中暗喜,计划成功第一步!而黄权、王累等人则面如死灰,知道大势已去。

**葭萌厉兵,反客为主**

刘备率军抵达葭萌关后,并未立刻对张鲁用兵。他采纳诸葛亮、庞统之策,一方面高挂“免战牌”,做出稳守态势,与张鲁军小规模接触,互有胜负,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另一方面,则以此为基地,开始了扎实的“反客为主”的运作。

**其一,收买人心。** 刘备充分发挥其“仁德”之名,在葭萌关及周边地区,厚树恩德,笼络民心。他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开仓赈济贫苦,亲自走访地方父老,一副仁义之师的做派。很快,刘备的声望在益州北部迅速提升,许多百姓甚至只知刘皇叔,而不知刘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