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 第336章 许都惊雷,曹公决意

第336章 许都惊雷,曹公决意(1 / 2)

竟陵的凯旋盛典,如同一颗投入天下这潭深水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扩散至各方。而在北方的权力中心——许都司空府,这涟漪已然化作了汹涌的暗流,冲击着本就因赤壁之败而阴郁沉闷的空气。

林凡正式将交州纳入版图,公然以诸侯仪仗彰显威仪,擢升四方将军的消息,经由校事府以最高加密等级呈送上来,其内容之详实,措辞之凝重,远超之前任何一份关于荆南的情报。这已不再是边境摩擦或局部势力的膨胀,而是一个足以动摇天下现有权力结构的、真正意义上的庞然大物的诞生宣言。

司空府的书房内,炭火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几乎令人窒息的低气压。曹操屏退了左右侍从,只留下寥寥数位心腹谋臣。他高大的身影背对着众人,立于悬挂的巨幅舆图前,目光死死钉在荆南与交州那片被特意用朱砂圈出的广阔区域上。那里,曾经是他志在必得,却因赤壁一把大火而功败垂成的南国腹地,如今,却插上了一面刺眼的“林”字旗。

良久,曹操缓缓转过身,他那张饱经风霜、威严肃穆的脸上,此刻没有任何暴怒的迹象,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寒意,仿佛暴风雪来临前凝固的铅云。他手中捏着那份密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都看过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交击般的冷硬,砸在寂静的书房里,让荀彧、程昱、贾诩,以及侍立末席、愈发沉稳低调的司马懿心头都是一紧。

“是,丞相。”几人躬身回应。

“说说吧。”曹操走到主位坐下,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人,“林凡,此子,当如何处之?”

**程昱激辩,力主强攻**

性格刚戾,向来主张以雷霆手段铲除威胁的程昱率先出列,他面色因激动而略显潮红,声音洪亮而急切:

“丞相!林凡此獠,绝不可再以等闲割据之辈视之!观其竟陵所为,擢升甘宁为横江将军,魏延为平南将军,此皆超越其本分之名号,其僭越之心,已昭然若揭!更兼其吞并交州,疆域骤扩,北接荆襄,南临大海,西窥巴蜀,已成席卷之势!”

他上前一步,手指几乎要戳到舆图上竟陵的位置,语气愈发激昂:“此子不仅善战,更善蛊惑人心,治理地方。竟陵、长沙等地,流民归附,田亩开辟,工坊林立,其富庶与动员能力,已远超刘表在时!若任其坐大,待其彻底消化交州,稳固荆南,则必效仿勾践、刘邦,以北图中原为志!届时,其水陆并进,又有长江天险,恐比孙权、刘备更难对付十倍!”

程昱猛地转向曹操,深深一揖,几乎是嘶吼着说出结论:“丞相!昱以为,此乃心腹大患,甚于刘备,更甚于孙权!当趁其新得交州,立足未稳,内部派系尚未完全融合之际,速发倾国之兵,以泰山压顶之势,水陆并进,直捣竟陵,犁庭扫穴,一举将此祸根铲除!迟则生变,悔之晚矣!”

他主张立刻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南征,目标明确,就是彻底摧毁林凡的势力核心。这符合他一贯的强硬作风,也代表了军中一部分渴望雪耻的将领的呼声。

**荀彧持重,力陈缓图**

程昱话音落下,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炭火燃烧的轻微噼啪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面容清癯、气质儒雅的荀彧。

荀彧微微蹙着眉,上前一步,他的声音依旧平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丞相,程仲德之言,拳拳为国,其忧患之心,彧深以为然。林凡之势,确已成我军南下之巨大障碍,未来之大敌。”

他先肯定了程昱的出发点,随即话锋一转:“然,仲德所言‘速发倾国之兵’,彧以为,万万不可。”

“哦?文若有何高见?”曹操目光微闪,不动声色。

荀彧拱手,条分缕析:“其一,我军赤壁新败,损兵折将不下十万,钱粮物资消耗巨大,元气至今未复。将士疲敝,思乡厌战之情暗涌。此时再起数十万大军远征,深入江南水网密布之地,师老兵疲,恐重蹈赤壁覆辙。”

“其二,内患未平。关中马腾、韩遂,虽表面臣服,实则狼子野心,拥兵自重,时刻窥伺关东。若我军主力深陷荆南泥潭,此二人必乘虚而入,袭扰洛阳、长安,则我根基动摇,首尾难顾,局势危如累卵。”

“其三,天时地利皆不在我。荆南气候湿热,水系纵横,我军北兵不习水战,不耐瘴疠。林凡依托长江、洞庭,水军强盛(甘宁已为横江将军),更兼交州新附,其可纵深远超赤壁之时。我军劳师远征,补给线漫长,彼则以逸待劳,据险而守。此消彼长,胜算几何?”

他最后总结道,语气沉重:“丞相,治国用兵,当知缓急。林凡虽已成患,然其势初成,内部整合、消化交州仍需时日。我方当务之急,乃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整顿军备,同时稳固北方,先平马腾、韩遂,解除后顾之忧。待内部稳固,钱粮丰足,再寻良机,或以外交手段分化其与孙、刘联盟,或以雷霆之势一击必杀,方为上策。此时仓促南征,非但不能除患,恐反伤国本,请丞相明察!”

荀彧的策略是基于现实国力与战略全局的考量,主张先安内,后攘外,稳扎稳打。这代表了朝中大部分文官和一部分稳重派将领的意见。

程昱闻言,立刻反驳:“文若先生此言差矣!岂不闻‘养虎为患’?待林凡整合内部,稳固根基,其势更难图也!马腾、韩遂,疥癣之疾,只需遣一上将镇守潼关,便可无忧。至于天时地利,岂是固定不变?我军赤壁之败,在于轻敌与瘟疫,岂能因噎废食?”

荀彧摇头:“仲德岂不闻‘欲速则不达’?国力疲敝而强用兵,乃取祸之道。马腾、韩遂绝非疥癣,其联合羌胡,骑兵骁勇,若与林凡暗中勾结,东西夹击,我何以当之?”

两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曹操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敲击着,目光深沉,看不出喜怒。

**贾诩阴策,以柔克刚**

就在程、荀二人争论之际,一直沉默如同影子般的贾诩,缓缓抬起了眼皮。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带着一股陈年的阴冷:

“丞相,程公、荀令君之言,皆有至理。然,诩以为,对付林凡,强攻与缓图,皆非最佳。”

曹操的目光立刻投向他:“文和有何妙计?”

贾诩微微躬身:“林凡崛起之速,根基在于其能聚人。其能聚人,在于其能予利、予名、予希望。强行攻之,即使能胜,亦必损失惨重,且荆南交州之地,民心思林,我军纵能占领,亦难治理,恐成第二个赤壁,空耗国力而不得实利。”

他顿了顿,继续道:“诩之策,在于‘疲’、‘耗’、‘间’、‘待’四字。”

“疲,乃疲其力。不必动用大军,可命曹仁、张辽等将,精选骑卒,组成多支精锐小队,持续不断地袭扰其北境南阳、南郡边境。焚其屯田,杀其斥候,掠其边民,使其边境州县日夜不宁,无法安心生产。林凡欲稳固根基,必不能坐视,则其兵力、财力,将不断消耗于此等无休止的边境冲突之中。”

“耗,乃耗其资。严密封锁边境,借助校事府与各地世家之力,严禁一切铁器、皮革、战马、粮食、盐铁等战略物资流入竟陵。同时,可在其境内散播谣言,抬高物价,扰乱其市场。林凡地盘扩大,人口增多,消耗剧增,长期封锁,必使其内部经济承压,民生怨望。”

“间,乃离间其盟。林凡、孙权、刘备,三者看似同盟,实则各怀异心。林凡势大,最为忌惮者,非丞相,实为孙权和刘备也。孙权恐林凡威胁其长江下游,刘备惧林凡阻断其西进之路。我可遣巧言善辩之士,分赴江东与江陵。对孙权,可许以共分荆襄,承认其对江夏、南郡等地之所有权,诱其与我联合,至少使其在我与林凡交战时保持中立,甚至默许我借道或提供便利。对刘备,则可暗示林凡乃其夺取荆州之最大障碍,林凡若在,刘备永无占据荆州之日,挑起其与林凡之矛盾。若能使其三方互相猜忌,乃至兵戎相见,则我可坐山观虎斗,不战而屈人之兵。”

“待,乃待其变。林凡势力扩张太快,内部必有隐忧。新附之交州士燮家族是否真心臣服?荆南本土豪强与林凡核心班底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其麾下文武,如徐庶、庞统、甘宁、魏延等,皆非池中之物,久居人下,岂无野心?只要外部压力持续,内部矛盾终有爆发之日。届时,或内乱,或叛降,便是我大军南下,一举定鼎之良机!”

贾诩的策略,阴柔狠辣,着眼于从内部瓦解和长期消耗,避免正面决战,充满了毒士的风格。

曹操听完,眼中精光闪烁,显然颇为意动。这确实是一条代价更小,可能收益更大的路径。

**司马懿补策,釜底抽薪**

就在曹操权衡之际,一直恭敬侍立末席的司马懿,忽然轻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丞相,贾公之策,算无遗策,懿深为佩服。然,懿有一愚见,或可补贾公策略之不足。”

曹操看向这个愈发显得沉稳内敛的年轻人,淡淡道:“讲。”

司马懿躬身道:“贾公所言‘间’策,旨在离间孙、刘、林。然此三方皆非愚钝之辈,寻常离间,恐难奏效。懿以为,当行‘釜底抽薪’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