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内陷入了短暂的沉寂。炭火的噼啪声清晰可闻。
关羽胸膛起伏,显然被庞统的“狮子大开口”激怒了,但他看了一眼面色凝重的诸葛亮,强行将斥责的话咽了回去。
诸葛亮羽扇轻摇的速度慢了下来,他沉吟片刻,缓缓道:“士元兄之要求,可谓……思虑周全。沙摩柯新附,桀骜难驯,由熟悉其情的竟陵统辖,确是稳妥之举。沅北三县赋税,用以供养大军,亦在情理之中。”
他先部分肯定了庞统的要求,随即话锋微转:“然则,武陵乃一体,军政分离过甚,恐生龃龉,不利长治久安。况临沅乃郡治,关将军部驻防,亦是为保障郡府安全。不若这般……”
诸葛亮提出了 ter-offer (反建议):
“太守人选,依士元兄所言,由我主推荐,琦公子任命。沙摩柯及其无当飞军,可归于竟陵麾下,但其驻地,需局限于五溪及雄溪周边,不得无故进驻沅水以北。沅北三县赋税,可分出五成予竟陵,另五成仍需上缴郡府,以支应全郡开销。至于郡兵与要隘防务……可设一‘武陵督尉’,由郡尉巩志担任,但其麾下需设两名副尉,一由江陵指派,一由竟陵指派,共同整训郡兵,协防要地。如此,军政相辅,利益均沾,方可持久。”
这是一个典型的妥协方案,试图在林凡与刘备的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承认了竟陵对沙摩柯的控制和部分财税权,又保留了刘备在郡治和郡兵中的影响力,避免了武陵的彻底分裂。
庞统听完,并未立刻回答,而是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案几上轻轻划动,似乎在计算权衡。
关羽忍不住开口道:“孔明此议,已是极大让步!庞士元,莫要得寸进尺!”
庞统抬起头,嘿嘿一笑,看向诸葛亮:“孔明兄果然思虑周详,此议……倒也并非不可接受。”
他话未说死,显然还有后文。
“只是,”庞统果然继续说道,“空口无凭。需立下文书,将今日所议各项,明明白白写下,由我两家用印,呈报琦公子备案,公告武陵上下,以示信守。此外,我竟陵商队在武陵境内行商,需享最惠之待遇,关津不得刁难。”
这最后一条,是为竟陵的经济渗透打开方便之门。
诸葛亮与关羽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颔首。他知道,这已是当前形势下能为刘备争取到的最好条件。强行吞并武陵已不可能,不如稳住基本盘,拿到太守名分,再图后计。
“可。”诸葛亮吐出两个字,一锤定音。
一场决定武陵未来格局的谈判,就在这军帐之中,寥寥数语间达成了初步妥协。没有刀光剑影,其凶险与激烈,却更胜战场。
文书由双方随行的书记官共同拟定,条款细致,权责分明。庞统与诸葛亮分别代表竟陵与江陵用了印。关羽虽面色不悦,却也在一旁副署。
当墨迹干透,庞统将一份文书副本收入袖中,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孔明兄,云长将军,但愿自此以后,武陵能真正安宁,我两家亦能如约相助,共御外侮。”
诸葛亮拱手道:“自然。同盟之谊,重于泰山。”
送走关羽与诸葛亮,魏延忍不住问道:“军师,我们为何不争那太守之位?反倒让予刘备?”
庞统悠然道:“文长,争那名分作甚?金旋前车之鉴不远,一个被架空、被敌视的太守,不过是泥塑木偶,徒惹麻烦。如今,我们手握沙摩柯这把利刃,控制部分财源与军权,影响力已深入武陵肌理。刘备得了虚名,却要承担治理之责、应对各方矛盾。看似我们让步,实则……这武陵,已有一半姓林了。更何况,”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经此一事,刘备与孙权之间,因这武陵归属产生的裂痕,只怕更深了。这才是于主公大业最有利之处。”
魏延、甘宁闻言,恍然大悟,对庞统的深谋远虑更是钦佩。
临沅城头,依旧飘扬着“关”字大旗,但城下暗流涌动的格局,已然重塑。林凡的势力,通过这番精妙的利益置换,终于将触角稳稳地探入了荆南腹地,为其后的“南拓”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