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 第207章 新政深耕,初现峥嵘

第207章 新政深耕,初现峥嵘(2 / 2)

庞统的策略,环环相扣,将人事、行政、经济改革紧密结合,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众人听完,皆感豁然开朗,对深耕新政充满了信心。

议事之后,各项政令迅速颁布执行。

首批二十余名“巡政使”被精心选拔出来,他们中有徐文一手培养的年轻干吏,有“弘文馆”中崭露头角的寒门士子,甚至还有两名原刘表时期不得志、但熟悉地方事务的低级官员。林凡亲自为他们训话,授予印信,强调“不惧豪强,不扰百姓,据实以报”。

这些“巡政使”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迅速沉入荆北各郡县的基层。他们手持标准丈量工具,在部分军队的护卫下,深入乡亭,开始艰难但坚定的田亩清查与户籍登记工作。起初,确实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地方豪强或软磨硬泡,或暗中阻挠,散布流言。但在“巡政使”的坚持和军队的威慑下,再加上林凡之前礼葬刘表、结交四方积累的威望,大部分豪强选择了配合,至少是表面配合。一些隐匿的田产和户口被陆续清查出来,新的“鱼鳞图册”开始一册册汇总到郡守府。

与此同时,在林凡的“启发”下,工坊的工匠们改进了高炉的鼓风技术,尝试以煤炭替代部分木炭,提高了炉温和钢铁产量。石鲁更是带着人,根据林凡模糊描述的“找矿诀窍”,在荆北境内发现了几个小型的铁矿和煤矿脉,虽然储量不大,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料压力。改良的新式曲辕犁和轻便高效的耧车,通过官营工坊制造,以成本价向农民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春耕效率。

劝学署的工作也在桓阶的努力下稳步推进。随着林凡声望日隆,以及“弘文馆”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气象,越来越多的士子,甚至一些家中不算富裕的士族旁支,开始将子弟送入馆中学习。林凡偶尔会亲自去讲学,内容并非全是经义,有时会夹杂一些简单的数学、地理、乃至格物常识,虽被视为“杂学”,但其新颖实用,也吸引了不少有心人。

然而,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就在春耕最忙碌的时候,一桩突发事件,考验着林凡新政的成色。

襄阳以北的鄀县,一名“巡政使”在清查田亩时,与当地最大的豪强习氏(与襄阳习家同宗)发生了激烈冲突。习氏不仅拒绝配合清查,还纠结家兵,打伤了数名负责丈量的吏员,并将“巡政使”围困在县衙之内,声称官府“与民争利”,“迫害良善”。

消息传回襄阳,举城皆惊。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郡守府,看林凡如何处理。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抗法事件,更是荆北新旧势力的一次正面碰撞。若处理不当,之前所有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刚刚稳定的局面将再生波澜。

郡守府内,气氛凝重。

周卓怒发冲冠,请命道:“军师!让俺老周带兵去,平了那习家!看谁还敢炸刺!”

徐文则较为谨慎:“军师,习家在鄀县根深蒂固,且与襄阳习氏关联颇深。若动用大军,恐激起更大范围的士族反弹,得不偿失。是否可先派人训诫,令其交出凶手,配合清查?”

庞统却摇了摇头,冷笑道:“徐别驾此言差矣。此事绝非孤例,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鄀县。若我等等软,则各地豪强必群起效仿,新政将寸步难行!习家既然跳出来,正好拿来立威!然则,亦不可一味用强。”

他看向林凡:“军师,可双管齐下。一面,令周将军率一支精兵,即刻开赴鄀县,包围习家庄园,施加军事压力,但暂不进攻。另一面,请桓阶博士(劝学署祭酒,亦出身士族)持军师手令,亲往鄀县,召集当地父老、士绅,公开审理此事,将习家抗法、伤人之罪,公之于众!同时,宣布对于主动配合清查者,田赋可酌情减免等优惠政策。如此,既显我雷霆手段,又占尽道义民心,更可分化当地势力,孤立习家!”

林凡听完,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庞统此计,刚柔并济,既维护了法度威严,又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负面影响。

“便依士元先生之计!”林凡果断下令,“伯勇,你点兵一千,即刻出发,兵围习家庄,不得我令,不许擅动刀兵,但要做出随时可攻的态势!文若,你协助桓博士,准备好相关文书、政策。桓博士,劳你辛苦一趟,务必将此案办成铁案,让鄀县百姓,让所有观望者,都看清楚,违抗新政、对抗官府的下场!”

“属下(末将)遵命!”众人领命而去。

数日后,消息传回。周卓大军压境,习家顿时慌了神。桓阶抵达鄀县后,在军队的“护卫”下,公开审理,人证物证确凿,习家伤人之罪无可辩驳。当地其他士绅见官府态度强硬,手段周密,纷纷与习家划清界限,甚至有人主动出面指证习家平日劣迹。最终,习家家主被迫交出凶手,并答应无条件配合田亩清查,其家产被罚没三成,用于补偿受伤吏员和兴修当地水利。

此事如同一场及时雨,迅速传遍荆北。所有还在观望、甚至心怀侥幸的豪强士族,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林凡推行新政的决心和手腕。硬的,有军队和法律;软的,有政策和怀柔。反抗的代价,他们看到了;合作的好处,他们也听到了。

自此之后,“巡政使”的工作阻力大减,新政的推行进入了快车道。荆北大地,在林凡的精心治理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焕发着勃勃生机。深耕的种子已然播下,只待秋来,收获那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