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也点头赞同:“士元所言极是。与刘备交好,利大于弊。至少可保荆南无忧,我军可专心应对北方曹操与东方孙权。且观伊籍之言,刘备与周瑜之间,亦非铁板一块,正好可供我等利用。”
林凡总结道:“既然如此,便与伊籍谈。粮食可以交易,按市价,可用荆南的木材、矿产、特产来换。工匠可以派遣,但需签订契约,定期轮换,且不得涉及核心军工技术。至于政务人才……可允许荆南士子来襄阳‘弘文馆’进修,但我方不直接派遣官员。”
他思路清晰,既要展示合作诚意,也要守住核心利益,更要通过这种交流,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力。
是夜,月朗星稀。刘擎难得地主动来到林凡的书房。
“文渊,还在忙?”刘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林凡连忙起身相迎:“主公?您怎么来了?快请坐。”
两人落座,一时无言。烛火跳跃,映照着两人略显凝重的面容。
最终还是刘擎打破了沉默:“文渊,今日刘备使者前来,所为何事?”他虽未参与接见,但显然已得到汇报。
林凡将伊籍的来意以及己方的应对之策,简要陈述了一遍。
刘擎默默听完,叹了口气:“文渊,你做得对。联合刘备,牵制孙权,确是老成谋国之道。只是……如今我们外结西凉,内抚荆北,又要交好刘备,这摊子,是越铺越大了。我有时在想,我们是否步伐太快了些?根基未稳,便四处伸手,是否会引来祸患?”
他的话语中,透露着深深的忧虑和一种身为上位者却难以掌控局面的无力感。
林凡心中了然,知道刘擎的心结并未完全解开。他亲自为刘擎斟上一杯热茶,语气诚恳而坚定:“主公的担忧,凡岂能不知?然则,乱世争衡,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曹操败于赤壁,乃天赐良机,若我等不趁此机会,广结盟友,稳固根基,待其恢复元气,整合北方,则荆北弹丸之地,如何能抗百万之师?”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刘擎:“至于根基,凡一刻不敢或忘。内政改革,招贤纳士,抚慰流民,编练新军,此乃固本之策,凡与文若、士元等,无一日懈怠。外结盟友,正是为了给这‘固本’赢得时间和空间。西凉马腾,可牵制曹操关中兵力;交好刘备,可安定南翼,共抗江东压力。此皆服务于我荆北自身之强大!”
他站起身,走到荆州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襄阳的位置:“主公,凡所做一切,皆是为了将荆北之地,打造成铁桶一般!让曹操不敢南顾,让周瑜不敢西窥!唯有如此,我等方能在这乱世中生存下去,方能真正践行主公与凡共同立下的‘保境安民、匡扶汉室’之志!凡之一片赤诚,天地可鉴!若有丝毫僭越之心,必遭天谴!”
这番话,既是解释,也是表忠,更是将未来的宏伟蓝图再次清晰地展现在刘擎面前。
刘擎看着林凡激动的神色,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心中的疑虑和阴霾,似乎被驱散了不少。他想起颍川初遇,想起南阳创业,想起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是啊,若无林凡,何来今日?自己又何必因一些虚无的担忧,而破坏这难得的君臣之谊?
他长长吐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起身走到林凡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文渊,你的苦心,我明白了。是我想岔了。这荆北基业,是你我二人同心协力,一手打造。日后,你只管放手去做!我刘擎,信你!”
“主公!”林凡心中亦是一阵感动。这一刻,君臣之间的那层薄冰,似乎悄然融化。
接下来的几日,徐文代表林凡,与伊籍进行了数轮细致而艰难的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荆北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刘备方面出售一批粮食和布匹,换取荆南的木材、桐油、朱砂等物资。
荆北派遣一支由中级工匠组成的“技术交流团”,前往荆南帮助改进农具、修缮城防,为期一年,刘备方面需支付酬劳并保证其安全。
荆北的“弘文馆”向荆南士子开放部分名额,允许其前来游学。
双方建立定期情报交流机制,共享关于曹操、孙权方面的动向。
这些协议,对刘备而言是雪中送炭,对林凡而言,则是用较小的代价,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南方邻居和潜在的战略伙伴,同时也在荆南埋下了影响力的种子。
伊籍带着丰硕的成果,满意地返回荆南复命。而林凡与刘擎,则在那次深夜谈话后,关系似乎变得更加融洽和默契。刘擎开始更主动地参与一些政务决策,林凡也更有意识地在重大问题上征求并尊重刘擎的意见。
荆北这台巨大的机器,在初步理顺了内部士族关系、挫败了外部江东的诘问、成功联姻西凉、并稳定了南方刘备之后,终于可以开足马力,向着林凡所规划的“王业之基”,全速前进。而林凡也深知,这一切都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