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严密机制——舞弊?(1 / 2)

为了保证没有出现错误,亦防止出现舞弊的情况,在誊录所完成誊抄工作后,所有墨卷和朱卷都要被送到对读所。

对读所的小吏跟搜检军一样,设有资金制度。

他们如同严谨的学者,仔细核对“墨卷”和“朱卷”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若是发现错误,便会记录在案,然后毫不犹豫地将试卷打回誊录所,要求重新誊抄,确保每一份试卷都准确无误。

在确认所有誊抄的试卷没有问题后,这一场“影分身”检测才算通过,而本体“墨卷”和影体“朱卷”全都送到掌卷所。

掌卷所里,小吏们有条不紊地给予“墨卷”和“朱卷”进行编号,在他们的本体和影体打上统一的编号,确保能通过朱卷的编号找出相应的墨卷。

这一步其实是服务于中举的试卷,毕竟考官拿到的是没有考生任何信息的“朱卷”,在他们确定哪份“朱卷”中举,便可以追根溯源。

至此,所有的工作完成,这个乡试的机制可谓做到滴水不漏。

考生的墨卷留在掌卷所妥善保存,确保他们不受到任何伤害,而朱卷则如同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士,他们通通被送到公堂。

只要以北直隶巡抚陈安之为首的外帘官们没有异议,那么他们只需要将呈上来的朱卷送到至公堂后面的戒慎堂,那么他们外帘官的工作算是完成了。

话分两头,即便再严谨的机制,终究是离不开人为操作。

身穿正三品官服的顺天府尹宋公明在此次乡试是十分的活跃,在看到试卷收上来后,亦是从明远楼那边回到至公堂,神色威严地踏入收卷所。

在此次顺天乡试,他被委以提调官。若是乡试的流程有十分可疑之处,他便可以进行提调,从而确保乡试的公平公正。

收卷所内,一摞摞试卷整齐堆放在案上,正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随着问题试卷被挑了出来,这些没有印记的试卷逐一分类整理,然后在这些试卷上统一用印铃记,然后送往弥封所。

宋公明坐在收卷所的门口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每一个进出的书吏。

正是这时,一名小吏捧着一沓试卷呈到宋公明面前,显得十分恭敬道:“大人,这些是第一批通过的试卷,还请您请示。”

顺天乡试的录取名额是136个,而南省乡试录取的名额是75个,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朝廷特意关照北直隶,而是因为国子监一直拥有数十个举人名额。

原本北直隶的考生跟国子监的考生的名额是分开的,但本朝打着吸引更多人才入读国子监的旗号,现在的考生已经是共同争夺。

像上一届的顺天乡试,国子监竟然足足抢到了70个名额,亦是让整个北直隶的生员变得脸上无光。

由于历史遗留的关系,而今国子监考生的试卷在收卷所这里,仍旧习惯用印铃记“北皿”字样,而普通北直隶考生的“民生”只有图案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