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侍郎,陛下常言,‘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新医道能活人无数,便是大道!拘泥于古制、性别,而置万民健康于不顾,岂非本末倒置?且太医署之设,并非无先例,只是我等要做得更好,更系统,更惠及平民百姓!”
张三铁也闷声开口道:
“修路筑城,需健壮民夫。医道兴,则民夫健,工程速。此利于国计民生之事,俺觉得好!”
他说话直接,却往往能说到点子上。
李丽丽紧随其后,她如今负责部分宣传教化,声音清脆:
“正是!可印发通俗医书,教导百姓基础卫生知识,如饭前洗手、不饮生水,此乃预防疾病之根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看着潜渊系核心成员纷纷力挺,周琛等保守派顿时哑口无言。
他们这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新朝的核心,早已不是他们熟悉的那个士大夫阶层,而是一群讲究实际、效率,且对皇帝皇后绝对忠诚的“自己人”。
袁大山见火候已到,一锤定音:
“此事无需再议!朕意已决!即日起,成立太医署,隶属工部……不,独立出来,直隶于尚书省!白如雪任太医署令,正三品!总领天下医政、医学教育、药材管理及疫病防治。
“即刻着手编写《新编本草纲目》,并于各州郡设立惠民医局,各县设惠民医馆,招募、培训郎中,推广新医道!所需钱粮,由户部(钱六斤、梅如水负责)优先拨付!”
“臣,白如雪,领旨谢恩!定不负陛下、皇后信任!”
白如雪出列,跪拜接旨,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但眼神无比坚定。
她从一个懂些草药的流民女子,走到今天的位置,全靠陛下(当初的袁大哥)的知遇和培养,以及皇后姐姐一直以来的支持。
退朝后,新政令以极高的效率颁布天下。
由白如雪主导,张三铁工部协助建设医馆,钱六斤、梅如水保障资金,李丽丽负责宣传的庞大医疗体系建设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白如雪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她亲自培训第一批来自军队和民间的骨干郎中,将“消毒”、“隔离”、“预防为主”、“望闻问切系统化”等理念倾囊相授。
她编撰的教材,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还配上了简单的图画,便于文化不高的郎中和百姓理解。
在洛阳率先设立的第一家“洛阳惠民医总局”成了样板。
医馆内明亮整洁,划分了不同的诊疗区域,强调通风和用水清洁。
郎中都需穿着特制的干净罩衣,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用沸水或草药汤消毒。
医馆不仅看病抓药,还定期组织宣讲,向市民普及基础的卫生知识。
起初,一些百姓和旧派郎中对这些“新规矩”将信将疑,甚至有些抵触。
但很快,事实证明了其有效性。
初夏时分,洛阳邻近的偃师县几个村落,突然爆发了类似痢疾的时疫。
若在以往,消息传递缓慢,救治方式落后,往往会造成大量死亡。
但这一次,洛阳惠民医总局接到地方医馆急报后,白如雪亲自带队,率领一支由她培训出的精英郎中组成的防疫队,带着充足的药物和消毒物资,第一时间赶赴疫区。
他们迅速隔离病患,对水源和环境进行消毒,按照新医道的方法对症下药,同时向当地百姓宣讲不吃腐败食物,注意饮水卫生的重要性。
得益于新修通的平坦驰道(张三铁的功劳),人员和物资转运极快。
结果,原本可能蔓延数县,夺走成千上万性命的一场瘟疫,在短短半个月内就被扑灭在了萌芽状态,死亡人数被降到了惊人的个位数!
消息传回洛阳,朝野震动!
那些曾经持反对意见的官员,此刻也无话可说,甚至暗自庆幸这新医道的推行。
民间更是欢声雷动,对皇帝、皇后和白如雪感恩戴德。
“白医仙”、“活菩萨”的名声不胫而走,甚至盖过了许多历史留名的神医。
皇宫御花园内,袁大山和白素雅正在散步。
“如雪这次做得漂亮!”
袁大山心情舒畅,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宫苑,内心OS:“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啊!虽然只是最基础的,但在这个时代,就是降维打击!”
白素雅依偎在他身边,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是啊,如雪妹妹真是长大了,独当一面了。看到她能用自己的所学救这么多人,我真为她高兴。”
她顿了顿,语气柔和却坚定,“大山,我打算从内帑拨出一笔款子,支持如雪在各地惠民医局旁,增设‘慈幼堂’,专门收容孤寡幼儿,并派医者看护。”
“好!当然好!”
袁大山毫不犹豫地答应,揽住她的肩头,“你想做的,只要是利国利民之事,我都支持。我们的帝国,不仅要强大,更要有温度。”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拉长了依偎的身影。
他们不仅是共享江山的帝后,更是志同道合的伴侣,正在用他们的方式,一点点改变这个时代。(本章完)
“下章预告:”
张三铁主持的全国“驰道”修建计划取得重大突破!
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各州郡的标准化道路网络初步建成。
新路采用夯土、碎石、石灰混合的新技术,更加坚固平坦,极大便利了交通、军事调动和商业往来。
商队欢呼:“新路太好走了!节省一半时间!”
基建狂魔的威力再次显现,帝国的血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畅通起来!
敬请期待《第218章:道路贯通·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