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愁涧铁索崩断,潜渊水师浩浩荡荡,兵锋直指柴桑。
消息传来,建业震动,江东上下笼罩在一片末日将至的恐慌之中。
周瑜退至柴桑以南、赤壁矶附近,这是他最后的防线,也是他寄托最后希望的战场。
“内心OS:周瑜面色憔悴,眼布血丝:铁索已破,地利尽失……唯今之计,只有行险一搏!火攻!必须借助火攻,方能扭转乾坤!然,冬季多为西北风,于我不利……需等,等那东南风起!”
他召来了鲁肃、诸葛亮,以及江东诸将,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说出了他最后的计划。
“袁军船舰虽众,然其以铁索、新式战船逞威,必生骄气。我已观察天象多日,冬至将至,阳气初生,或有东南风起!
“届时,我军以火船顺风而下,直冲其连营舰队,必可奏奇效!”
诸葛亮轻摇羽扇,接口道:“都督所言极是。亮不才,曾习奇门遁甲之术,可于南屏山设七星坛,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成此不世之功!”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神秘的自信,仿佛真能沟通天地。
病急乱投医,或者说,这是绝望中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孙权咬牙批准了此计,江东最后的资源被调动起来,大量火船被秘密准备,士卒枕戈待旦,只等那决定命运的风向。
然而,周瑜和诸葛亮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对手,拥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天象”认知。
几乎在周瑜开始观测风向的同时,位于江陵后方总部的柳如梦,正与精通音律、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的苗妙妙一起,对着沙盘和大量过往的气象记录(由袁大山提出框架,各地情报点收集)进行分析。
“内心OS:袁大山得知周瑜动向,内心吐槽:借东风?又来?真当自己是气象局局长啊?不过……赤壁这地方,冬天刮东南风虽然少见,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属于小概率事件。得提醒如梦她们注意。”
“妙妙,你看这些记录,”柳如梦指着几份标注着日期和风向的竹简,“去岁及前年同期,此地虽多为西北风,但在冬至前后数日,确实偶有短暂东南风出现,不过持续时间不长,且多在夜间。”
苗妙妙凝神感知着空气中的湿度与细微流动,轻拨了一下怀中琵琶的琴弦,发出清越之音,肯定道:
“如梦姐判断无误。我近日感觉空气中水汽变化,与记录中东南风出现前的征兆颇有相似。依律而言,强西北风后,或有短暂气息回转,但根基不稳,极易反复。”
柳如梦秀眉微蹙,迅速得出结论,并通过水镜术向前线的王金水发出警示:
“王将军,据我等研判,周瑜极有可能在等待东南风施展火攻。然此风即便出现,亦属短暂无常,风向可能急速逆转!请务必严加防范,尤其注意防火,并预备在风向转变时,顺势反击!”
王金水得报,不敢怠慢。
“内心OS:王金水:火攻?果然狠毒!幸好柳姑娘早有预警!”
他立刻下令:
所有战舰分散锚泊,增大间距;准备大量湿毯、沙土、挠钩以备灭火;命令舰队中速度最快的艨艟分队随时待命,一旦风向有变,立刻出击;同时,派出更多斥候小船,严密监视江东军动向和江面风力变化。
南屏山上,诸葛亮沐浴斋戒,披发仗剑,步罡踏斗,果真“做法”起来。
而就在他登坛后的第二个夜晚,江面上持续多日的西北风,竟真的逐渐减弱,到了子夜时分,风向悄然转变,变成了微弱的东南风!
周瑜在帅船上感受到这期盼已久的东南风,激动得几乎要仰天长啸!
“天助我也!传令!火船队,出击!”
数十艘满载易燃之物、船头装着尖钉的江东火船,被敢死队员点燃,如同一条条咆哮的火龙,借着初起的东南风,猛地冲向江北岸潜渊水军的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