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城的冬夜格外漫长,寒风如刀,呼啸着穿过这座小城的每一条街巷。
县衙后堂的书房里,只有一盏昏黄的油灯在顽强地跳动,映照着刘备那张写满忧虑的脸庞。
案几上摊开的情报已经被他反复翻阅了无数遍,纸张的边缘都有些卷曲发毛。
“曹操仓亭大败,仅以身免”这九个字,像是一把重锤,每天都在敲击着他的心神。
“曹操败了……”
刘备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上的纹理,“可这袁大山,比曹操更难对付啊。”
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道缝隙。
刺骨的寒风立即钻了进来,让他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
望着窗外漆黑一片的夜空,他的心情比这夜色还要沉重。
这些日子,关于袁大山的种种传闻如同雪花般纷至沓来。
每一则消息都让他心惊肉跳:大败曹操、传檄定中原、入主许昌……
更令他不安的是,这个突然崛起的对手,行事风格与以往任何一个诸侯都截然不同。
“重用女官、废除苛税、推广新式农具……”刘备反复咀嚼着这些消息,“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他清楚地记得,就在半月前,一支来自许昌的商队路过新野,带来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消息。
那个叫白素雅的女官,竟然在许昌推行了什么“平价药房”,让普通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还有那个张三铁,据说发明了一种新的纺织机,让布匹的价格降了三成。
这些消息在新野城中不胫而走,就连他府中的下人们都在私下议论。
刘备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袁大山正在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收买人心。
“大哥何事忧心?”
关羽推门而入,见刘备愁眉不展,不禁问道。他身后跟着张飞,两人显然也是夜不能寐。
刘备将情报递给他们:“云长、翼德,你们看看这个袁大山……”
“不过一介草莽,侥幸得势罢了。”
关羽捋须道,但语气中已经少了几分往日的自信,“待来日……”
“不,”刘备摇头打断,“若真是侥幸,岂能连曹操都败在他手下?我观此人行事,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深得民心。
“你看他入主许昌后,第一道政令竟是开仓放粮,第二道是减免赋税。这般手段,比曹操高明得多啊。”
张飞这时嚷道:“管他什么袁大山、曹孟德,待俺老张一矛一个……”
“三弟!”刘备制止了他,“不可轻敌。你可知道,就在昨日,南阳郡已经有三个县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要求归顺袁大山了。”
这番话让关张二人都沉默了。
他们比谁都清楚,能让百姓自发归顺,这意味着什么。
这时,一直沉默的简雍忽然开口:“主公,新野城中近来都在传扬一位卧龙先生,据说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许……”
“卧龙?”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就是那位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正是。”简雍点头,“据说此人虽然年轻,却胸怀韬略,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新野城中的徐元直对他推崇备至,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闻言,立即起身:“既然如此,明日我便亲自前往拜访。”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刘备就带着关张二人,冒着严寒前往隆中。
山路崎岖,积雪未消,张飞忍不住抱怨:“大哥何必亲自来请一个山野村夫!派个人来传唤不就是了?”
刘备正色道:“贤才难得,岂能因风雪阻途?当年文王访太公,不也是亲自前往?”
然而第一次拜访,他们只见到一个年幼的书童。
书童说:“先生今早出门访友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刘备在草庐前等了整整一天,直到夜幕降临,才失望而归。
第二次拜访,正值大雪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