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丽丽在太守府前设案理事。
她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命人将府库账册全部公开张贴。
第二件事,是召集全城工匠,发放张三铁设计的曲辕犁图纸。
第三件事,宣布重建颍川书院,聘请寒门士子任教。
“敢问李使者,”陈群终于忍不住前来试探,“女子为官,自古未闻。此举恐怕……”
李丽丽微微一笑,示意他看窗外。
府衙前的广场上,张娇娇正在给流民分发过冬的棉衣,几个女医官在给孩童诊治。
秩序井然,感恩声不绝。
“陈先生,”李丽丽柔声道,“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是男是女,很重要吗?”
陈群默然。
三日后,颍川陈氏举族归顺,陈群更主动请缨,要助李丽丽整顿各郡刑狱。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汝南。
这里是袁氏故里,却已被曹操统治多年。
当使者车队抵达时,满城父老箪食壶浆,竟相迎出十里。
“三十年了!袁氏的公子终于打回来了!”
一个白发老翁跪在道旁,老泪纵横。
他身旁的年轻人却低声道:
“爷爷,听说这位袁将军,以前是个……泥腿子?”
“糊涂!”
老翁斥道,“你看看这些来接收的官员!那个女娃子,”他指着正在安抚流民的张娇娇,“昨天亲自下田,教大伙用新农具。那个李使者,把贪墨的郡丞直接下狱,把粮食分给穷人。这样的泥腿子,比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强百倍!”
消息传开,效应如雪崩般扩散。
许昌以南,襄阳城头。
刘表望着江北连绵的袁军旗帜,脸色阴沉。
蔡瑁在一旁低语:“主公,袁大山传檄而定,已有二十三城归顺。武二石驻兵宛城,王金水的水师就在汉水下游。我们……”
“报——”探马飞奔而来,“江东孙权派鲁肃为使,说要与主公共商抗袁大计!”
刘表眼睛一亮,却见另一个探马又至:
“急报!袁大山使者李丽丽已到襄阳,送来亲笔信和……十万石粮种。”
看着孙权充满算计的盟约和袁大山实实在在的粮种,刘表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一个月后,邺城。
柳如梦正在向袁大山汇报战果:
“主公,中原七郡四十三城,已传檄而定三十九城。接收粮草二百八十万石,整编降卒六万余人。李丽丽她们安置流民二十余万,分发田亩……”
袁大山站在城楼上,望着南方。
没有硝烟,没有血火,一面面玄色旗帜却正在中原大地上稳稳升起。
“好一个传檄而定。”
他轻声道,手中摩挲着白素雅最新的来信,信上只有一句话:
“梅花已开,待君归来。”
他转身对柳如梦笑道:
“告诉琴琴,待我把最后几面旗插完,就回去陪她赏梅。”
最后一缕夕阳映照下,中原大地的版图上,代表袁军的黑色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