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渊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各项事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展开。
筑城、扩军、兴医、牧马、招揽流民、工坊生产…每一项都需要海量的资源投入。
每日里,金山银山般的物资流入流出,原本相对简单的钱粮管理顿时变得无比复杂和庞大。
李丽丽负责的内政后勤部门压力骤增。
她虽然机灵能干,但毕竟年轻,面对如此千头万绪,数额巨大的钱粮调度和账目记录,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账目开始出现混乱、错漏,甚至偶尔发现一些基层小吏利用管理漏洞贪墨物资的现象,虽然及时查处,但也敲响了警钟。
李丽丽急得团团转,知道自己能力已到瓶颈,必须寻找专业的人才来负责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她开始在流民和投奔者中留意是否有擅长数算、心思缜密之人。
这一日,她在处理一批从周边郡县采购回来的铁料和盐账目时,发现数目怎么也对不上,反复核算了几遍,总是差着一小部分。
正当她焦头烂额之际,手下一位女吏小声建议道:
“李部长,要不…让新来的那个梅姑娘帮忙看看?她平时沉默寡言的,但好像挺会算数,我们之前谁算不清的数目,找她一看就准。”
“梅姑娘?”李丽丽抬起头。
“嗯,叫梅如水,是从兖州那边逃难来的读书人家女儿,家里好像遭了兵祸,就剩她一个了。平时在文书房帮忙抄写,从不多话,但眼神特别清亮。”
“快请她来!”李丽丽如同抓住救命稻草。
不多时,一个穿着素净青布衣裙,身形纤细,年纪约莫二十出头的女子走了进来。
她面容清秀,脸色有些苍白,似乎带着些忧色,但一双眼睛果然如那女吏所说,清澈沉静,透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通透。
“民女梅如水,见过李部长。”她声音轻柔,行礼的动作一丝不苟。
“梅姑娘不必多礼,”李丽丽赶紧将那份让她头疼的账目递过去,“快帮我看看,这笔采购账,数目总是核不对,差了十七贯钱并三石盐。”
梅如水接过账目,没有立刻说话,而是走到一旁的书案前坐下,将厚厚的竹简和麻纸账本摊开,又取过一把算筹(当时尚无算盘)。
她的神情瞬间变得无比专注,那双清澈的眼眸锐利起来,纤细白皙的手指如同穿花蝴蝶般,极其快速而精准地拨动着算筹,发出轻微而有韵律的噼啪声。
她的目光在原始单据,入库记录和总账之间快速移动,速度快得令人眼花缭乱。
李丽丽和旁边的女吏都屏息看着,只见梅如水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梅如水停下了动作,抬起头,语气平静却肯定:
“李部长,账目核对了。差错出在三处:其一,铁料入库数量与采购单差三十斤,应是运输途中损耗,但未做记录;
“其二,盐价每斗记录有误,将‘三十五钱’误写为‘三十三钱’,差额在此;其三,最后一笔付款计算时,个位数进位上出了差错。三处误差累计,正好是十七贯钱并三石盐的差额。”
她一边说,一边用笔在纸上清晰地将三处错误圈出,并附上了正确的计算过程。
李丽丽拿过来一看,顿时恍然大悟!果然是这些细微之处出了问题!
她之前只顾着算总数,根本没注意到这些细节!
“梅…梅姑娘!你真是太厉害了!”
李丽丽又惊又喜,激动地抓住梅如水的手,“你这算学本事,埋没在文书房抄写真是屈才了!”
梅如水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微微低下头:
“李部长过奖了,只是自幼家父严苛,督促学习了些数算之道,略懂皮毛而已。”
“内心OS: (李丽丽)这哪是略懂皮毛!这简直是神算!人才!大大的人才!必须推荐给城主!”
李丽丽当即带着梅如水和那份被理清的账目,去求见袁大山和白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