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新城初貌(上)(2 / 2)

引水渠是张三铁的另一项杰作,利用地势落差,将山涧清泉引入,再通过更细小的支渠,如同血脉般滋养着每一块土地。

田里的粟米(小米)和高粱已经抽穗,沉甸甸的穗子在秋风中起伏,形成一片金色的波浪,长势极为喜人。

田间地头,农夫们正在忙碌,脸上带着满足和希望的笑容,他们知道,这将是潜渊城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丰收年。

内心OS: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引水灌溉系统,是真正的命脉!张三铁这工造大匠,名副其实!看这庄稼的长势…只要老天爷赏脸,过冬的粮食就稳了!几千张嘴,终于不用再为下一顿饭发愁了!民心,这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在靠近山壁、离水源稍近,又兼顾了安全(离防御体系近)和避免污染生活区(在下风口)的位置,则是工坊区。

这里是整个潜渊城力量和活力的源泉。

铁匠铺是当之无愧的核心,规模最大,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日夜不息,如同潜渊城强劲的心跳。

炉火熊熊,映照着工匠们汗流浃背的身影。新出炉的锄头、镰刀、斧头等农具,闪着乌沉沉的光泽,堆放在一旁。

更有几座炉子旁,铁匠老赵正带着徒弟,小心翼翼地锻打着新一批的枪头和矛尖,火星四溅。

原料,正是来自不远山坳中的露天铁矿,由潜渊城自己的土高炉冶炼出的生铁锭!

紧邻铁匠铺的是规模不小的木工坊,锯木声、刨木声不绝于耳。

工匠们利用山中丰富的木材资源,制作着从门窗家具、到车轮、独轮车、甚至小型水车构件等一切所需。制盐工坊则显得安静许多,但重要性丝毫不减。

几座改良过的,更宽敞的晒盐棚下,洁白的盐粒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旁边的小棚子里,几口陶锅下炉火微温,这是白素雅和柳如梦优化出的“煮析”关键环节,用于处理部分高纯度卤水,产出最精纯的食盐。

更远处,陶窑的烟囱冒着青烟,一批新的陶罐、陶碗正在窑火中成型。

内心OS:铁!盐!木!陶!自给自足的工业雏形!虽然原始,虽然效率低下,但每一个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立足乱世的根本!看着老赵打铁,看着晒盐池里的“白雪”,看着新出的陶罐…这份踏实感,千金不换!张三铁、素雅、如梦、丽丽…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工匠、农人、妇孺…潜渊城,是所有人共同的孩子!

袁大山的目光,缓缓扫过城墙的棱角,整齐的房舍,金色的田野,轰鸣的工坊…最终,落在那些在田间劳作,在工坊挥汗,在街道上行走的人们脸上。

那曾经写在流民脸上的麻木、惶恐和绝望,早已被一种崭新的光芒取代——那是希望的光,是安定满足的光,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这个庇护所的认同和自豪!

这里不再是朝不保夕的临时避难所,而是他们亲手参与建设,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是属于“潜渊城民”的地方!

秋风送来稻谷的醇香,也送来下方隐约可闻的,充满干劲的号子声和孩童无忧无虑的嬉笑声。

袁大山深深吸了一口这混合着泥土,草木,烟火和汗水的,独属于新生的气息,嘴角勾起一抹发自内心的笑意。

内心OS:终于有点样子了!像个能遮风挡雨、让人安心扎根的家了!比当初那个四面漏风、朝不保夕的破坞堡,强了何止百倍!看着这些人脸上的笑…值了!所有的辛苦,所有的拼命,都值了!…不过,这才是开始!潜渊城,还嫩着呢!筋骨有了,血肉有了,还缺什么?还缺魂!还缺能支撑它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力量!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