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智慧!”陈明远激动不已,“这能极大缩短我们解读‘回波’的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碎片,重新调整分析模型的重点!”
“聚焦于‘律动’本身,而非其携带的具体信息,”苏文瑾迅速领会,“将其视为一种环境参数,一种需要去适应和利用的‘海流’与‘风向’!”
“还有那‘观星鳐’,”赵明宇摸着下巴,“如果它们真的存在,或许能成为我们在源海中的‘引航员’?但这太虚无缥缈了。”
“无论如何,这是我们目前最宝贵的线索。”陆凡沉声道,他轻轻摩挲着重新恢复平静的【昆仑镜(残)】,“先民的探索并非毫无意义,他们的经验以这种方式传承下来。我们不是第一批仰望源海的生命,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批。”
在【昆仑镜(残)】信息的指引下,对“回波”的分析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研团队不再试图完全破译其内容,而是专注于提取其强度、频率、间隔变化的复杂模式,并将其与“织法者”逻辑科技中关于动态系统的理论相结合,开始构建“源海潮汐模型”。
同时,方舟的建造也针对这些新认知进行了调整。船体外部的“意识结晶”排列被优化,使其能更好地感应和适应那种规则的“呼吸”律动;推进系统(如果那还能被称为推进系统的话)的设计更加侧重于与“星锚”的共鸣牵引,以及对“潮汐律动”的借力。
整个文明的力量,在明确的目标和 newfound 线索的激励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凝聚起来。来自蓬莱商会的资源、冰璃一族的规则铭文、渊灵族的灵能支持、科学院的技术攻坚、乃至“棱镜会”成员提供的、用于增强方舟规则适应性的“混沌算法补丁”……所有的一切,都如同百川归海,汇入到这艘承载着希望的“彼岸方舟”之中。
火星轨道旁,方舟的轮廓终于彻底完整。
它通体流转着混沌与秩序交融的光辉,形态并非固定的舰船,更像是一种半凝固的光,一种具象化的概念。在其核心,那意志枢纽稳定地搏动着,与遥远的星锚遥相呼应。
陆凡站在“远航者”号的舷窗前,望着那凝聚了无数心血的造物,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星瞳、墨影的思念,有对未知前程的警惕,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出摇篮、迈向成熟的坚定。
古老的镜片指引方向,牺牲的伙伴化为灯塔,文明的意志铸就舟楫。
集结的号角已经吹响,通往“源海”彼岸的航路,正在眼前缓缓铺开。
“准备启航。”他轻声说道,声音却通过网络,清晰地传达到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
最终的目的地尚在迷雾之后,但第一步,必须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