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多,训练室只剩我一个人。我把编排稿铺在地上,一边走位一边默唱。脚尖点地的位置、转身的角度、麦克风握法,全都重新计算。写着写着,又撕掉一张。太复杂了,观众不会注意这些细节,他们只记得你有没有打动他们。
凌晨两点,我合上笔记本,靠在墙上闭眼休息。脑子里还在回放刚才的走位路线。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不再是在“避免出错”,而是在想“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听见”。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我又回到训练室。天还没亮透,窗外灰蒙蒙的。我站在镜子前,做了个决定——把复杂的编排全删了,只保留最核心的三行提示:
**简单。有力。能喊出心里的声音。**
然后开始清嗓练习。第一句我就用了比平时高半度的起音,测试远距离传播效果。声音撞上墙壁反弹回来,耳朵能感觉到震动。再来一遍,这次加入一点胸腔共鸣,让音色更厚实些。
七点刚过,音响组的技术员来调试设备。我请他帮忙接一个便携式外放音箱,模拟户外扩音环境。第一次播放伴奏时,低频有点糊,我让他调高中高频段,让吉他线条更清晰。
“你这歌打算露天唱?”他问。
“嗯,开场十五分钟。”
他打量我一眼,“那得注意风噪。如果当天有风,话筒得斜四十五度对着嘴,不然声音会被吹散。”
我记下来。
他又说:“还有,开场时段观众可能还没聚齐,你要想办法把人‘拉’过来。开头几句必须抓耳。”
我点头,“明白。”
他离开后,我站到房间中央,戴上耳机,重新播放修改后的伴奏。前奏一起,整个人就绷紧了。这一次我没有想着“不能错”,而是想着“要让人停下脚步听我说”。
副歌爆发那一刻,我张开手臂,声音全力推出去。额角开始冒汗,喉咙有点发热,但状态越来越好。一遍结束,我喘了口气,立刻重来。
第三遍时,我已经能准确把握每一句的气息支撑点。主歌部分压着情绪走,到桥段突然放开,最后一句高音不再收着,而是用尽力气推上去,哪怕有点破也不怕。
窗外天色渐渐暗下来,训练室的灯自动亮起。我站在镜子前调整站姿,肩膀打开,下巴微抬,确保发声通道畅通。耳机线缠在手腕上,另一端连着音箱。我按下播放键,准备再测一次原声效果。
这时,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停在门口。
我没回头,继续听着前奏进入。
当第一个音从嘴里出来的瞬间,我感觉整个人被拽进了另一个节奏里——不是在练习,而是在宣告。
声音穿过玻璃门,沿着走廊扩散出去。
远处,有人影一闪而过,又静止不动。
我唱到第二句,右手猛地抬起,指向镜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