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蓝玉、傅友德随行,秦王、晋王同行,平定内患只是开端。
下一步,正如昨日朝堂所言——
大明大军,将合力西征!
可是,正因为目光太过高远,竟忽略了脚下的暗流。
是的!
在大多数百姓乃至官员眼中……
只要太祖还在。
大明的根基便稳如泰山。
可世事难料。
当下的京师局势,暗流涌动。
其一,朝中已无当年追随朱雄英、朱允熥的淮西旧将为羽翼。
其二,父亲即将启程赴江南,山高水远,归期未卜。
其三,谁能断言,年近七旬的老爷子,真能日日康健无忧?
前所未有之机已现。
并非刻意谋划,而是时势推至眼前——一道裂缝悄然打开。
朱允炆心头震颤。
棋局早已铺开,人人执子而行。
若能借势而动,谁又能说,那龙椅之上不会换人?
“父亲,孩儿告辞!”
话音落下,朱标转身离去,身影渐行渐远。
直至消失在宫道尽头,太祖才轻轻一叹,缓缓回身。
而那一端,朱允炆猛然大口呼吸,仿佛挣脱了无形锁链。
这京城的风,终于带着一丝清朗与自由的气息。
他曾梦见自己登基为帝,最终却败得彻底。
梦若为反,那梦中的败亡,是否正预示着现实中的崛起?
“只差最后一步。”
朱允炆低声呢喃,心中炽热如火,思绪却冷静如冰。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走吧,该回了。”
恰在此时,朱元璋忽然转身。
目光扫过低头伫立的朱允炆,眉头微蹙。
随即背手环顾四周,步履沉稳地步入深宫。
......
紫禁城内,已是大军出征半月有余。
寒意初显,冷风穿廊。
朱元璋批阅奏章毕,心系边关战况。
蓝玉部尚在途中,战火恐怕尚未燃起。
而北方的局势更为紧迫。
最近一封军报中,朱棣亲笔写道:
也速迭儿上次损兵折将,此番卷土重来,全然采取游骑战术——来如疾风,掠夺即走。
快马奔袭,不恋战,不驻守。
但草原粮草匮乏,寒冬逼近,储粮不足。
因此,眼下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退兵北归,休养生息以待来春;
二是趁势强攻,啃下北境边镇这块硬骨头。
一旦得手,便可劫粮越冬。
若不得手,便是死局。
朱棣已有应对之策,部署严密。
然而严寒加剧,使得北境四大商镇运转艰难,伤兵营更是雪上加霜。
他在信中直言:
若再无支援,粮药不继……
恐怕,连这个冬天都熬不过去。
读至此处,朱元璋指尖微颤。
正如他此前对朱标所言,如今最令他忧心的,并非蓝玉、傅友德前线胜负——
而是北疆那几座孤悬塞外的商镇。
那是命脉所在。
更令人不安的是,朱棣在信末提了一句:
“商镇规模太小,难承重负,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