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修明入殿,一眼见皇帝神色凝重,立刻躬身行礼。
朱元璋心事重重,未多言语。
于修明一路随侍,早已知晓圣心所困——皇长孙现身的最后一步,始终未能迈出。
稍后,皇帝问起治水详情,他一一作答。
与此同时。
工部衙门外不远,一个穿红衣的小童正牵着先生的手,东张西望。
“先生,爷爷怎么还不出来?我饿了,刚才路过好多点心铺子……”
小于谦踮起脚尖,不住朝门内张望。
身旁的刘先生轻叹一笑。他曾与朱雄英争辩“拼音”与“幼学启蒙”之事,如今只得安抚道:
“家主刚从京外归来,必要面奏政务,再等等便是。”
“哦!”
小于谦应了一声,却仍不肯移开视线。
忽然,他仰头问道,声音清脆:“先生,这一路我听了许多,当初大哥哥在京城时,真的说只要‘破解谜团’,就能找到他吗?”
刘先生闻言,缓缓点头。
“确实如此。这些日子,我也听你爷爷提过,大明工匠破解谜题的速度极快。”
“只剩下最后一关。”
“差一步,便到真相。”
于谦忽然记起一事,急忙开口:“格物院眼下最棘手的事,可是飞天之术?”
“正是。”
小家伙眼神发亮,“我听那些长辈提过,他们并未完全否定这个可能。既然风筝能上天,便想顺着这条路往下走。”
如今格物院的许多尝试,都会对外展示。
此举为的是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不再视其为玄妙之学。
小于谦对此了然于心。
“可风筝本身极轻,风一托就起来了。”
“若换作稍重之物,断然升不上去。”
他正思索间,忽然顿住,视线牢牢定在街角一处。
已是十月,年节将近。
市集上早已有人忙活起来,备办新年所需。
一家铺子前,男主人正低头编扎灯笼。
手指翻动,竹篾穿梭,不一会儿便搭出个圆润骨架。
旁边妇人晾着特制的纸,薄而坚韧,透着微光。
于谦却没盯着这些。
他的目光落在一旁——
那是为元宵所制的孔明灯,已初具模样,静静卧在案上。
小于谦的眼瞳渐渐燃起光芒。
猛地抬头,他喊道:“刘先生!”
“大家想偏了!”
“其实有更简单的路子!”
刘先生一怔,顺着他的视线望去。
下一刻,于谦的声音清亮响起:
“孔明灯!”
“不可行。”刘先生初时微喜,旋即摇头,“虽能升空,但太轻,与风筝无异。”
“不对。”于谦目光灼灼,“二者全然不同。”
“风筝得靠人力奔走,借风而起。”
“现在工匠全扑在‘力’字上,总想着如何加力,如何提速。”
“正因如此,才迟迟无法突破。”
“但……”
“孔明灯只需一点火。”
“热气一升,自然腾空。”
“它不靠外力,自能离地。”
于谦语气渐急,眼中似有星火跳跃。
“你看那摊贩,有小灯,也有大灯。”
“火越大,升力越强,就能带更沉的东西。”
“只要这灯够大,火够猛,带上一个人也未可知。”
“那样的话,飞天不再是几十年后的梦。”
“也不必苦苦追寻什么巨力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