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 第282章 文教兴国、百工振业

第282章 文教兴国、百工振业(2 / 2)

可眼下大明所育之人,大多不过是熟读“四书五经”、满口“之乎者也”的儒生。

八股取士!

以经典为纲,成了天下学子跃入仕途的唯一阶梯。

这阶梯的形成,确与时代背景相连。

譬如南北地域之间的平衡考量。

但长此以往,八股非但不能识才,反而扼杀真才实学。

这种压抑,绝不可持续。

大明需要人才,需要能“振兴百工”的实干之士。

这才是国家真正的根基。

根基若弱,纵使兵甲精良,也不过空壳一副,外强中干。

正因如此,朱雄英心中最坚定的目标,正是:“文教兴国、百工振业!”

“可这条路,艰难重重。”

他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若说抵御北患,是自百姓到官员,乃至太祖都愿共赴之事,那么——

【文教兴国,百工振业!】

其阻力,远超此前提出的“财政改制”与“军制变革”。

因为它动摇的,不只是“八股取士”这一国策;

它触动的是无数官吏的前程,更是千千万万埋首于“四书五经”的学子命运。

他们苦读数十载,只为一朝登科。

一旦发现通往功名的道路被改写,必然人心动荡。

毕竟,今日朝中文官、学界大儒,皆由八股之路而出。

如今要变法易制,岂是轻而易举?

莫看朱雄英如今声望如日中天,民间敬之如神明,朝中亦多拥戴。

可一旦推行此策,恐怕所有文臣、儒士、监生、学子,都将视他为敌。

可是,因为畏惧反对,就止步不前吗?

不。

他心中有六百年后的文明回响,灵魂深处烙印着未来的智慧光芒。

他是大明皇室血脉,是帝国将来的执掌者。

怕什么?

若惧人言,当初就不会提出那般触动权贵的“财政与军制改革”。

更何况,他早已布下伏笔。

这也正是他选择提“文教兴国”,而非“科教兴国”的根本所在。

文教二字,似乎仍扎根于儒学的传统脉络之中。

追溯源头,先秦时期的儒学,并非孤立存在。它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不断吸纳、演变。

在那之前,儒者所崇尚的并非空谈义理。

汉唐之际,君子六艺中明确包含“骑”与“射”,皆是实操之术,关乎体魄与战技。

只是后来,经由层层修订与取舍,原本兼具文武之道的学问,渐渐偏移了方向。

于是便有了今日这般景象:书生不识弓马,却敢论兵事;纸上谈兵者高居庙堂,反令实务之人束手无策。

这种风气,并非自古如此。

确切而言,是在前宋时期才逐步成型。

而如今的大明,幸有太祖皇帝镇守江山,朝纲未堕,武备尚存,此等弊病尚未显现。

但历史的轨迹早已留下印记。

待到那位被称作“大明战神”的帝王,在土木堡一役中将永乐留下的将领尽数折损之后,朝廷格局为之一变。

自此,武将退出权力核心,文臣再度掌控朝政。

成化年间,八股文进一步固化,科举之路越走越窄,选拔之法愈发僵化。

直至“东林书院”崛起,文官集团更是借讲学之名,广植私党。

他们口口声声“忠君爱国”,可所作所为,实则分割皇权,架空政令。

其势之盛,竟使后世天子难以触达民间疾苦,朝廷与百姓之间,渐成隔阂。

在朱雄英眼中,这种专利于士大夫阶层的“腐儒之学”,连同僵化的科举制度,绝不能在大明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