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约在了一家离林书薇酒店不远、环境安静的咖啡馆。
下午,林书薇准时赴约。钱皖卿是一位看起来三十多岁、穿着得体、气质干练的男性,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眼神清澈而敏锐。
寒暄过后,话题很自然地引向了艺术基金、文化政策以及投资风险。
钱皖卿确实做了功课,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林书薇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在南城林家的见闻,谨慎而巧妙地应对着。
交谈气氛颇为融洽。期间,钱皖卿似乎不经意地提起:“说起来,最近燕京有个很热门的‘光辉’项目,林小姐听说了吗?据说前景很好,但也有人质疑其技术可行性,觉得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林书薇心中一动。
“光辉”项目?她隐约记得查梁一似乎提过一嘴,但细节不详。她保持微笑,摇了摇头:“我只是个搞文化交流的,对这些具体的商业项目不太了解。”
钱皖卿笑了笑,没有深究,转而说道:“也是。不过现在很多项目都包装得光鲜亮丽,背后风险却难以估量。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前沿技术或者敏感资源的,更是要慎之又慎。我们做文化产业的,有时候也得擦亮眼睛,免得被某些看似美好的‘蓝图’给迷惑了。”
他这话看似在聊文化产业,但林书薇却听出了几分弦外之音。敏感资源?是在暗示什么吗?
又聊了一会儿,钱皖卿便礼貌地告辞了,临走前还再次感谢了林书薇的“指点”,并交换了联系方式,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再交流。
林书薇独自坐在咖啡馆里,慢慢搅动着已经微凉的咖啡,眉头微蹙。
钱皖卿的这次接触,看似偶然,但总让她觉得没那么简单。那几句关于“风险”和“敏感资源”的话,像是在提醒,又像是在……试探。
她拿出手机,看着查梁一之前发来的信息,又想到那个气质复杂难明的“林枫”,再结合今天钱皖卿隐晦的提醒,只觉得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自己周围缓缓收紧。
她身处网中,看不清执网之人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被带向何方。
而这种身在局中却不明所以的感觉,让她感到深深的不安。
她决定,必须尽快弄清楚一些事情,至少,要搞清楚查永昌让她来燕京的真正目的,以及……查梁一和那个“林枫”,到底在谋划什么。她不能再这样被动地等待下去了。
她拿起手机,给查梁一发了一条信息:「查先生,晚上有空吗?有些关于燕京一些人际关系的问题,想再向你请教一下。」她需要找一个更自然的理由,再次接近他,获取信息。
这一次,她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受害者”,她要主动去触碰那隐藏在迷雾背后的真相。无论那真相,是否会让她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