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饵与钩(1 / 2)

燕京的夜晚,从不缺少流光溢彩的喧嚣,但真正的暗流,往往涌动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赵山河站在酒店套房的落地窗前,指尖的烟蒂明灭不定,映照着他金丝眼镜后冰冷而专注的眸光。

加密平板电脑上,显示着“光辉”项目更加详尽的内部资料——这些并非来自章小阡那种半真半假的“泄露”,而是通过查梁一提供的、李玉龙那条线获得的、更具技术深度的评估摘要,以及他手下那些“专业人士”与目标专家“偶遇”后反馈的、关于几位关键评审性格倾向和近期关注点的分析报告。

资料越详实,王家布下的这个陷阱的轮廓就越清晰。

项目前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初期数据也做得漂亮,但在几个核心的技术节点和后期产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上,却刻意模糊或者埋下了致命的缺陷。

一旦巨额资金投入,后续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或者发现预设的应用场景根本不存在,投资方就会血本无归,甚至可能被套牢在无底洞中。

“真是好大一块裹着蜜糖的毒饵。”赵山河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王砚亭舍得用这样一个精心准备多年的项目来钓他,看来是真的被张伯谦的消失激怒了,急于找出突破口,或者,是想借此试探查家和李家的反应。

但他赵山河,从来不是只会咬钩的鱼。

他需要的,不是避开这个陷阱,而是如何利用这个陷阱,反过来让布设者自食其果。

他的目光落在评审专家名单上,尤其是吴敬琏和钱晚晴这两个关键人物。吴老重学术真实,厌恶欺诈;钱晚晴求程序公正,心怀旧怨。这些都是可以借力的点。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查梁一的号码。

“梁一兄,专家那边的‘学术交流’,我想我们可以进入第二阶段了。”赵山河的声音平静无波,“不必提及‘光辉’项目,但可以‘无意中’引导他们关注与项目核心技术相关的、但目前存在巨大争议或难点的前沿课题。尤其是界面稳定性、规模化制备的良品率、以及长期服役可靠性这几个方面。最好能提供一些……海外最新、但尚未广泛传播的研究动态或失败案例。”

电话那头的查梁一心领神会:“明白!就是让他们心里先埋下怀疑的种子,等真正评审的时候,自然会用更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王家的数据!我让手下的人去办,保证做得天衣无缝,就像闲聊中随口提到的学术八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