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廿三年六月十七,暴雨夜,救青竹蝰于田埂,断为两截。予施术续之,七日愈。
此蛇通灵,目有神光,非寻常畜类。
后逢乱世,家遭抄没,金银三百银元、六金砖,皆被此蛇吞腹藏匿,免落贼手。
蛇曰:‘此财属善,不当绝。待令氏有德之后,自当归还。’
余感其义,立誓:令氏子孙,若有行善者,必得天助;若有作恶者,必遭蛇谴。”
令魁首读罢,浑身颤抖。
他立刻赶回秦岭,再入蛇洞。
这一次,他在最里层的蛇蜕下,发现一块青石板,上刻古篆:
“令老公恩,吾不敢忘。
金银藏腹,百载守诺。
今见魁首,仁心如祖,
故献宝归宗,以续善脉。”
落款:青灵
他跪地叩首,泪如雨下。
原来,那夜雨中的一念之仁,
不是偶然,
而是血脉深处的回响。
太爷爷救蛇,蛇藏金银;
他救蛇,蛇吞猛虎,还金银。
三代之间,隔百年光阴,
却因同一条青蛇,
因同一颗仁心,
连成一线。
故事,有人质疑,
青竹蝰寿命不过十年,绝无可能活百余年。
洞中符号,实为苗疆“蛇巫”所留;
所谓“吞虎”,或是隐喻某位苗医驱兽救人;
金银,或许本就是令家祖产,被族人秘密转移,借“蛇恩”之名归还。
但令魁首从不辩解。
他说:“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
有人愿意相信,善有善报。”
他将太爷爷的故事刻于“蛇恩基金”纪念碑背面,文末加一句:
“世间或无青蛇,
但人心若有仁,
蛇便在你身边。”
领魁首临终前夜,梦见太爷爷令怀仁。
老人站在药柜前,微笑道:“你做得比我好。”
他又梦见那条青蛇,化为人形,青衫磊落,眉目清俊,向他拱手:“三世恩偿,因果圆满。”
醒来,窗外梅香如故。
他知道,这一世,他没辜负那场雨,
也没辜负那条蛇,
更没辜负——
血脉里流淌百年的仁心。
秦岭,林海如浪。
远处山巅,一抹青影掠过云端,
似蛇,似鸟,似风,
最终,归于天地寂静。
令魁首去世后,“蛇恩”并未终结。
他的孙子令小康——一名医学院毕业生——放弃大城市高薪,回到老家,重建“济世堂”,更名为“蛇恩中医馆”。
他专治贫困老人慢性病,药材自种,诊疗免费。
馆中供一尊青蛇木雕,香火不断。
某日,一位苗族老者来访,自称“青岩后人”。
他带来一卷古籍,名为《青灵记》,记载:“青灵者,非蛇,乃守山之灵,因感怀仁公之德,化形护恩。百年间,守金银,护令氏,待有德者出,方归宝续善。”
老者说:“青灵已完成使命,已归山化风。但善脉,需人续。”
令小康跪拜受书。
如今,每逢清明,令氏后人齐聚秦岭静云庵旧址,祭拜青灵。
他们不烧纸钱,只献一碗清水、一束艾草、一句:“仁心不灭,恩泽长流。”
而那片曾长出令魁首笑容的坟地,如今绿草如茵,四季常青。
牧童放牛经过,常听风中有低语,如吟如诉:
“救蛇者,得福;
行善者,得路;
守仁者,得天地护佑。”
世人或笑其迷信,
可每当暴雨夜,
总有人看见——
一道青影,
在雨中缓缓游过城市街巷,
停在某个外卖员、清洁工、护工的脚边,
静静看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