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曾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创富神话”。
三十二岁,身家过亿,公司估值三十亿,名字出现在《创业家》杂志封面,标题是:“王冕:用数据重塑城市,90后科技新贵的崛起之路”。他站在聚光灯下,西装笔挺,笑容自信,背后是“智城未来科技”那栋28层的玻璃大厦,楼顶巨大的LoGo在夜空中闪烁,像一颗不灭的星。
他喜欢说一句话:“我王冕,靠本事吃饭,从不看人脸色。”
这话,他说给投资人听,说给媒体听,也说给每一个曾瞧不起他的人听。
他出身普通,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超市收银员。大学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在一家小公司做程序员,月薪八千。他不甘心,辞职创业,前两次失败,欠了一屁股债。第三次,他押上全部身家,加上父母的养老金,做了一个“智慧社区”项目,意外中标一个区级试点,赚了第一桶金。
从此,他开挂了。
他包装能力强,ppt做得像科幻电影,一张嘴就能把投资人说得热血沸腾。他认识了省城投的副总陈国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饭局上,他听陈总抱怨老旧城区改造的数据系统太落后,效率低下。
“陈总,这事交给我。”王冕当时就放下筷子,眼神灼灼,“我给您一套AI+城市大脑的解决方案,三个月上线,保证让您的项目成为全省标杆。”
陈国栋半信半疑,但王冕的自信感染了他。他给了王冕一个机会:做一个详细方案,下周汇报。
王冕疯了。
他带着团队,七天七夜没合眼,改了十七版ppt,把技术包装得神乎其神,加入了“量子算法”“神经网络预测”“自适应学习”等一堆高大上的词,甚至编了一套“成功案例”——其实是他自己做的模拟数据。
汇报那天,他穿着新买的阿玛尼西装,打着领带,站在投影前,口若悬河。他讲到了“数据洪流”“城市脉搏”“未来图景”,把陈国栋说得一愣一愣的。
“好!就你了!”陈国栋一拍桌子,“合同金额两千八百万,下周签!”
王冕成功了。
他觉得,自己终于站在了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