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都出发走沪昆线,经过一千一百多公里到达株洲,然后在株洲转京广线北上,又走了四百多公里到达江城。
全程不到一千六百公里,却足足走了二十多个小时,谁让高兴他们坐的那趟列车平均时速还不到八十公里呢,中间又停车让行几次。
好在苏欣托关系给他们买了软卧,一路上倒没有遭什么罪。
出了火车站直接打了辆出租车往目的地银行赶,朝里有人好办事儿,高兴他们顺利地以105元的价格从宇宙行买了10万100面额的85年国库券。要不是有熟人在,他们还真不一定能买到这么大量。
听银行的朋友说,85年分配他们全省的国库券任务销售额为两亿多元,其中分配到江城一个市的任务就有六千多万,单位购买部分为两千多万,个人购买部分为单位购买部分的两倍,四千多万。
高兴他们这一趟,就买走江城全市85年国库券的千分之二点五。
自4月21日放开国库券交易以来,他们银行忙活了好几天,总共才收了几十万的国库券,高兴一下子就买走了他们库存的几分之一。
用了一上午时间办完正事,中午高兴请银行的朋友吃饭,吃完饭热情的银行的朋友非要拉他们去黄鹤楼玩,高兴他们只能勉为其难。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和岳阳楼以及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在它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多次被焚毁又多次重建,可以说是江城历史的见证者。”
银行的朋友娴熟地说着“导游词”:“最后一次被焚毁是在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57年9月教员在汉视察时就支持重建黄鹤楼,也征询过梁思成的意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重建工作被搁置。”
“直到78年,省里重启黄鹤楼重建工作,80年2月批准了重建方案,81年10月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85年6月建成开放。”
“建个这玩意儿,没少花钱吧?”
高兴手搭凉棚,看着黄鹤楼,问。
“的确花费不菲。”
银行朋友道:“但这钱花得值!85年黄鹤楼建成以后,江城其他景点门票也就一两毛钱,黄鹤楼的门票高达一块钱,公园仅用一年半时间,门票收入就已经达到了800多万,建设成本基本收回。”
“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吗?”高兴问。
“那倒不是。”
银行朋友回答道:“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的原址,新黄鹤楼是在距离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的。”
“全都是用木头建的?”高兴又问。
“不是。”
银行朋友道:“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哦,现代仿古建筑啊。”高兴顿时兴致缺缺。
“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重建黄鹤楼,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