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反馈再优化(1 / 2)

清晨六点,桂语斋后院的石桌还带着夜里的凉意。沈知意坐在桌前,木箱摆在膝上,手稿摊开。手机屏幕亮了三次,是昨夜陆续收到的回信。德国、日本、东南亚的合作方都回复了,语气平和,认可调整方案,还附了几条试饮者的反馈。

她把三封邮件逐字抄在宣纸上。德国人说“静观”让他们想起森林晨雾,有人泡茶时哭了;日本人提到冲泡指引中的呼吸提示很贴心,找回了茶道的感觉;东南亚那边写,喝完觉得像回到了小时候家里煮茶的傍晚。

小林和陈阳上午九点到了茶室。小林把打印的反馈摘要放在桌上,“他们喜欢!真的有反应!”

陈阳点头,“有个北海道的老人说,喝的时候好像听见母亲拍打棉被的声音。”

裴砚正在烧水,听到这话抬起了头,“有没有人说哪里不舒服?或者用起来不方便?”

屋里安静下来。小林翻了一页,“有个人说水温要求太具体,反而紧张。还有一个日本客户觉得说明卡上的英文破坏了整体感。”

沈知意看着那几行字。他们太想被理解,所以把每一步都写得清楚,连呼吸节奏都标了数字。可这样一来,喝茶的人就不自由了。

“我们改。”她说,“但只改表面。”

她拿出笔,在纸上写下:“茶不问归处,只映来人心。”写完合上本子,决定这一轮优化的原则是回应,不是迎合。

当天下午,四人聚在茶室讨论修改细节。沈知意提出取消所有非必要的文字标注,改用简单图标引导流程。水温提示加上一句“凭感觉判断也可以”。包装上的多语言说明统一移到背面,正面只留产地和批次编号。

裴砚说,“可以在每批茶里夹一张压花笺,不写字,只印当地当季的一种植物。”

“比如德国是松枝,日本是樱叶,东南亚是莲瓣。”

小林立刻记下来,“这样成本不高,但很有温度。”

陈阳问,“那原来的‘科技懂茶,茶懂你’这句口号还要不要用?”

沈知意摇头,“不用了。现在它已经不需要解释自己是什么。”

傍晚,祖屋灯下。沈知意再次提笔写手稿。她写道:“风过林梢,各听其声;水流千江,皆映月明。”

笔尖落下的瞬间,窗外桂花树轻轻一晃,一片叶子飘进来,落在纸角。阿斑从桌下钻出,蹭了蹭她的手腕。

第二天清晨,第一批按新标准封装的“桂语茶”被泡开。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纹路细密如涟漪,一圈圈荡开。远在北海道的一位试饮者后来留言:“那一刻,我听见了母亲晾晒棉被时拍打的声音。”

沈知意看到这条消息时,正站在祖屋门前。晨雾漫过茶园,山色朦胧。她没说话,只是伸手摸了摸袖口绣着的桂花暗纹。

裴砚在书坊整理出口清单。他把新的压花笺样本夹进文件夹,顺手给每个地区配了对应的陶罐样式。德国款用灰陶,线条简洁;日本款换粗陶,釉面哑光;东南亚则在外壁刷了一层暖棕底色。

小林检查最后一版说明书排版。他删掉了所有技术术语,只留下四步冲泡法:温器、投茶、注水、静候。每一步配一个手绘小图——掌心向上表示准备,茶叶落入杯中,水流画成弧线,最后一个人闭眼坐着。

陈阳负责核对物流信息。他发现有三个订单地址写的是养老院,便单独标记出来,备注“优先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