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沈知意已经坐在后院的小桌前。五十张卡片摊在桌上,她一张张翻看,确认每张字迹都清晰。风从屋檐下穿过,吹动纸角,她伸手按住。
裴砚提着布包走进院子,放下五个陶罐。罐身是手工烧制的粗陶,表面有细小的纹路。他没说话,打开盖子检查内壁,然后开始装茶。小林背着电脑包进来,把设备放在墙边,打开发货系统。
“编号从001到050,不能错。”小林说。
沈知意点头,把第一张卡片放进信封。每份茶都要附上空白卡和手写编号,这是他们定下的规矩。她不想让这件事变成流水线上的动作。
裴砚封好第一个罐子,用棉纸包起来,再系上麻绳。他的动作很慢,但稳。小林在一旁记录每一单的物流信息。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太阳升到屋顶上方,院子里只有纸张翻动和笔尖划过信封的声音。
七点整,邮差骑着三轮车停在门口。最后一箱茶被搬上车,沈知意看着箱子关上,锁扣合拢。车子启动,慢慢驶出村口。
她站在原地,直到车影消失在转弯处。
回到桂花树下,她铺开纸笔,写下:“不知你是否也听见了那年雨声。”写完后,她合上本子,去厨房煮了一壶茶。
傍晚时分,小林突然在作坊里喊了一声:“第一条投稿来了!”
沈知意快步走过去。屏幕上是一条新提交的故事,来自上海。用户写道:“泡茶的时候,茶叶慢慢展开,像我外婆晾晒的棉布裙摆。我哭了。原来茶真的能‘记得’。”
奶。
沈知意没说话,把内容打印出来,贴在作坊的墙上。墙上有几张空信封、几张草图,现在多了一张A4纸。她退后一步,看了看,转身去倒水。
小林盯着后台数据。五十份茶全部签收,四十三人提交了故事。有人写了童年放学路上的桂花香,有人回忆起母亲在灶台前煮茶的身影。一条来自东北的视频里,一个中年男人说:“这茶没告诉我心情,但它让我梦见了牺牲的战友。”
视频转发破万,话题#记得你的茶#开始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第二天上午,茶铺公众号收到一条私信。是一位老师写的:“我班上有个孩子,父母离异后一直不说话。昨天他喝了半杯茶,突然问我,‘老师,你会不会忘记一个人?’”
沈知意看完,把这条也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她没有回复,也没有转发。她只是把手机放回口袋,继续炒茶。
小林更新了倒计时页面。原来的“即将启程”换成了“第一批已出发”。钟的人。”
配图是阿斑趴在空陶罐边打盹,爪子搭在罐口。
下午,三位不同城市的用户发布了饮茶视频。一个在成都,泡茶时放了一首老歌,镜头扫过墙上泛黄的全家福;一个在深圳的写字楼里,午休时间独自坐在天台,喝完一杯后对着天空说了一句“爸,我挺好的”;还有一个在北京胡同里的老人,捧着杯子看了很久,最后轻声说:“这味儿,像五十年前她给我泡的那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