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她在灯下写下一段话:
“桃溪茶不能只靠故事活着。人心在变,生活也在变。有人需要安静,有人需要帮助。我们能给的,不该只有回忆。”
她合上本子,锁进木箱。
第三天,裴砚带来一份手写提纲。
“我想好了。”他说,“第一步,不是做产品,是做理解。”
她接过看。上面写着:
1. 收集常见健康困扰(睡眠、焦虑、疲劳)
2. 分析现有科技茶功能逻辑
3. 提取可融合的传统制茶经验
4. 确定桃溪茶的核心价值——缓愁,非治病
她看完,抬头:“第四条,对。”
“我们不做医疗承诺。”他说,“但可以让人喝了舒服。”
她点头。
傍晚,她坐在院中长凳上,看着桂花树。阿斑跳下来,蹭她腿边。
她伸手摸它的头。
“我们要开始了。”她说。
阿斑抬头看她,叫了一声。
第四天清晨,她拿出一个新的本子。封面空白。她写下五个字:科技养生茶。
然后翻开第一页。
第一行字是:“从今天起,桃溪茶不再只是从前的茶。”
裴砚来时,她正把本子放进围裙口袋。
“决定了?”他问。
“决定了。”她说,“我们做一款新茶。用老手艺打底,加一点新东西。”
“叫什么?”
她看着远处山口。“还没想好。”
“但方向呢?”
“帮人安静下来。”她说,“不是靠机器读数,是靠茶本身。”
他点头。
两人并肩走出院子。路上遇到小林。
“老师,晒谷场打扫好了。”他说,“黑板也擦了。”
“好。”她说,“这几天会有新课。”
“还是讲炒茶吗?”
“不全是。”她说,“还会讲,怎么让茶帮到更多人。”
回到祖屋,她坐在桂花树下。打开手稿本。
笔尖悬在纸上。
风来了。砚台开始发热。阿斑跃上桌沿,盯着她。
她落笔。
“世道在变,茶亦当行。”
最后一个点收尾时,窗外桂树枝轻轻晃了一下。
当晚,裴砚在书坊灯下读完所有资料。他合上最后一页,提笔在纸上写下一个词:融合。
他圈起来,
然后停下。
沈知意在灯下检查新本子。每一页都空着。等她去填。
她把笔放回笔架。
阿斑跳上床,在她脚边蜷成一团。
她没睡。
她知道,从今天起,桃溪茶要走一条新路。
不是为了赶风,是为了不让风把自己吹散。
她起身,走到院中。
夜空清澈。星星很多。
她抬头看了一会儿。
屋里灯还亮着。新本子摊开在桌上。
笔搁在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