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放下笔,手指在桌边轻轻敲了一下。窗外天色刚亮,她打开电脑,屏幕的光映在脸上。昨天存好的截图还在文件夹里,她点开“维权资料”,开始一条条核对链接。
第一个平台的评论页面能打开,第二个却显示“用户不存在”。她刷新几次,主页图标变灰了。第三个账号也一样,原本公开的点赞记录全部消失。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把这三个账号的名字记在纸上,标上“已隐藏”。
裴砚来的时候带着他的旧笔记本。他进门没说话,把电脑放在桌上,插上U盘。沈知意指着那三行字:“他们把主页设成私密了,截图留着,但访问不了原页面。”
裴砚点头。“截图只是结果,我们得留下路径。”他打开一个程序,连接到镇外茶站的wi-Fi。信号不太稳,但他试了几次,终于抓取到两份网页快照。页面右下角的时间戳清楚写着前一天晚上九点十七分。
“这样就行。”他说,“就算以后打不开,也有原始状态。”
沈知意看着缓存下来的页面,把它们拖进新建立的子文件夹,命名为“历史轨迹”。她重新整理顺序,把每一条差评按发布时间排列。八个账号,六条集中在发货前四十八小时,用词重复率太高。
她拿出纸笔,开始手写比对表。清和堂的直播回放时间是八天前下午三点二十六分。五分钟后,一个账号发布第一条差评,内容里用了主播说过的“调元不实”这个词。接着两小时内,又有四个账号发出类似评论,都提到“吹得厉害”“养生无效”。
这些话不是随便写的。
她把表格翻过来,在背面写下“非自然传播”。裴砚走过来看了一眼,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中午过后,裴砚检查U盘里的日志文件。他双击打开,弹出提示:文件已加密。他试了自己设的密码,不对。再试一次,还是打不开。他拔下U盘,换了个读卡器,又连上另一台设备,问题依旧。
“不是病毒。”他说,“可能是读写错误,触发了自动保护。”
沈知意站在旁边看着。她想起之前备份时U盘插拔过几次,可能松动了。裴砚决定不再联网操作这个设备,把所有数据先转移到离线硬盘里。
“不能再靠工具了。”她说,“我们自己来。”
她把八条评论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一条。她用红笔圈出五个账号的共同点:注册时间三天内,Ip跳转三次以上,都在对方直播后两小时内发帖。
规律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