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文化研究(2 / 2)

裴砚坐在对面,翻着笔记。他说这份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将来若有机会,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桃溪的茶是怎么一代代传下来的。不只是卖茶,是让人明白,为什么这一杯值得慢下来喝。

沈知意说:“我不想让人觉得这是迷信。”

“不是。”他说,“是民间对情感传递的一种理解方式。就像你写字,茶生纹路,没人解释得清原理,但它确实发生了。我们可以不定义它从哪来,只记录它存在过。”

她想了想,点头。

阿斑一直蜷在案角。这时抬起头,耳朵动了动。门外风起,桂花树轻轻响了一声。

他们都没出门看。屋里灯还亮着,纸页摊开,笔搁在边上。

第二天一早,沈知意起床后先去了祖屋。她坐到小案前,打开“桃溪茶事辑录”。昨天写下的总结还在。她翻到新一页,准备记录接下来的计划。

裴砚随后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清单。是他昨晚整理的可访谈对象名单。共七人,年龄都在七十以上,曾参与贡茶采摘或家族制茶。每人旁边标注了基本情况和注意事项。比如陈阿婆听力不好,需靠近说话;李老伯不愿提旧事,只能从技艺入手。

沈知意看了一遍,说可以先从赵奶奶开始。她住在村东头,性格温和,常来茶铺喝茶。上次提到年轻时采茶,眼神亮了一下。

他们商定由沈知意主问,裴砚记录。不录音,不用相机,只用笔写。尊重对方是否愿意说,说到哪停下都由老人决定。

计划写完,已是中午。阿斑趴在桌上,尾巴扫过纸边。它睁着眼,盯着两人中间的本子。

沈知意把本子合上,放进木箱。她说:“今天就这样。”

裴砚把资料收好。临走前,他回头看了一眼桂花树。树叶静止,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

他们走出院门,脚步声渐渐远去。

阿斑没跟出去。它留在原地,前爪慢慢按在木箱边缘。

箱子里,刚合上的本子,纸页翻动了一下。

最末一页,原本空白的地方,浮现出一行极细的小字:

“你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