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文化融合(1 / 2)

沈知意的笔尖停在纸上,墨迹未干。昨夜浮现的那行字还在眼前:“真言如茶,自有回甘。”她合上手稿箱,轻轻呼出一口气。

外面阳光正好,焙房门开着,新炒的茶叶香气飘进院子。小周抱着登记本进来,把几张快递单放在案上。“今天又有八个新订单,都是老客户介绍来的。”

沈知意点头,翻开手稿本,提笔想写点什么。可刚落墨,纸边又浮出一行新字:“茶非止于味,亦可载事。”

她怔了一下,抬头看阿斑正趴在窗台晒太阳。老猫耳朵动了动,没回头。

午后裴砚来了,手里拿着一叠打印好的材料。他坐下说:“检测报告的事已经传开了,邻县那家代理店昨天重新订了货。”

“我知道。”沈知意说,“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买的是茶,还是故事?”

裴砚停下翻纸的手。

“很多人喝‘初遇’,只说好喝。”她说,“但他们不知道这茶是从哪片山头采的,是谁守着火候炒到半夜,也不知道春分那天村里人怎么唱采茶谣。如果只是味道,迟早会被别的口味盖过去。”

裴砚沉默一会,问:“你想怎么做?”

“我想讲桃溪的故事。”她说,“不是贴个标签就完事,是要让人听见、看见、记住。”

两人商量到傍晚。决定先从包装开始改。请陈婶帮忙找几位会唱老调的妇人,录一段短音频,做成二维码贴在盒子里。再请镇上美院的学生画一套插图,叫“桃溪十二时辰”,每幅画一个日常场景:天没亮采茶、日头正中晾青、夜里焙火不熄。

第二天一早,沈知意去找陈婶。老人一听就拍腿答应。“我年轻时就会唱!还有李家嫂子、吴婆婆,她们都会!”

“就唱最老的那一段。”沈知意说,“不用改词,原原本本就行。”

陈婶笑得眼睛眯起来。“你这是要把我们这些老嗓子也卖出去啊?”

“卖的不是嗓子。”她说,“是记忆。”

裴砚那边联系了学生团队。对方听说要做乡村文化项目,很感兴趣。三天后送来初稿。水墨风格,画面朴素但有生气。有一张画的是小女孩提篮送饭到茶园,背景是夕阳下的山脊线。

“这个是我妈。”沈知意指着画说,“她七岁就开始给爷爷送午饭。”

裴砚把图一张张看过,最后定下十二幅。每张背面标注真实人物和时间,比如“1983年清明,王阿婆采明前茶”。

第一批新包装做出来那天,小周拿在手里看了很久。“以前觉得这种设计太土,现在看着……有点不一样。”

“因为是真的。”沈知意说。

他们决定每月初七办一次“桂语日”。在书坊和茶铺之间搭竹棚,设三张茶席。主题轮流换:“听一首老歌”“写一句心语”“画一片茶叶”。

首场活动定在第七天。清晨就开始准备。竹棚下摆好矮桌,每席放一只陶杯、一方素笺、一支毛笔。墙上挂起“桃溪十二时辰”的画作,角落里放了个小音箱,里面存着陈婶她们录的采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