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砚把布包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是十张新印的风味卡,纸面平整,字迹清晰。沈知意伸手拿起一张,指尖划过“像雨后晒着太阳的屋檐”那行字。她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天刚亮,院子里还带着夜里的凉气。两人开始整理要寄出的茶。每瓶“初遇”都用双层油纸裹好,再塞进陶瓶里,木塞压紧,布绳缠牢。他们在每个包裹外面贴上小条,写着“避湿防压”四个字,字写得工整。
小周一早赶来,背着帆布包。他接过清单,核对三座邻县小城的收件人名字。这些人都是他之前联系过的茶友,喜欢手作茶,常在本地组织小型品鉴会。沈知意把包装好的十份茶交到他手里。
“路上小心。”她说。
小周点头,“放心,邮车今天中午发车,三天内能送到。”
裴砚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登记本,记下每一份茶的编号和去向。他合上本子时,抬头看了眼天色。“这几天不会下雨。”
沈知意走进厨房,烧了一壶水。她取出一只空瓶,倒进一点茶叶,冲入温水。茶汤慢慢变色,香气浮出来。她端着杯子走到院中石台前,把风味卡插在瓶口。
“让他们这样泡。”她说,“水温不能高,等三分钟再喝。”
小周记下步骤,拍照存档。他走后,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的案前,翻开新的册子。封面空白,她写下“反馈记录”四个字。
三天后,第一张纸条到了。
是折成小方块的便签,夹在回信里。字迹潦草:“喝了,想起小时候妈妈煮的姜茶。”
又过了两天,第二批反馈陆续回来。有人用明信片,有人发微信给小周再转达。裴砚每天傍晚来,带一叠纸条,坐在矮凳上一条条念。
“这茶不苦,但有味道。”
“包装像是亲手做的,让人安心。”
“喝完坐在窗边发了半小时呆,然后给我爸打了电话。”
沈知意听着,手不停记。她发现很多人提到“厨房”“炉火”“小时候”。她把这几个词圈起来,画了条线连在一起。
陈婶提着篮子过来,里面是洗干净的油纸。她放下篮子,擦了擦手。“我听小周说,城里人真喝出了名堂?”
沈知意点头,“他们愿意试。”
“那咱们也帮上忙。”陈婶说,“我和老李叔商量好了,你们管配茶,我们几个老姐妹可以包瓶子。”
老李叔当天下午就来了。他带了一副老花镜,坐在院门口的小凳上,一张张检查油纸有没有破。阿斑跳到他腿上,趴着不动。老李叔也不赶它,一边看一边轻轻摸它的背。
第五天,第三场品鉴会在邻县茶室举行。主办方拍了视频发到群里。画面里,一个年轻女子端着杯子,低头闻了好久。她没说话,忽然抬手抹了下眼角。
小周把截图转进来,附了一句:“她说这味道像外婆家灶台边的午后。”
群里安静了几分钟,接着冒出十几条消息。有人问哪里能买,有人要链接,还有人直接转账预订。
沈知意看着手机屏幕,手指滑动。她退出群聊,打开订单登记本。上面只写了三个预约信息,都是熟人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