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们轮流去家里搭把手,洗衣做饭,照看秀莲。”
张婶在人群后抹了把泪:“我每天去给她们娘俩烧炕,军军的衣裳我来缝补。”
“我家有新磨的玉米面,先给秀莲家送两袋。”
“我去山里采点菌子,换点钱给军军买本子。”
……………
七嘴八舌的应和声在晒谷场响起,像雨后田埂上冒出的新芽,带着股韧劲。
苏军躲在祠堂的柱子后,听见村长说“书必须读”,攥着衣角的手紧了紧。
他想起爹以前总说:“军军要读书,识了字,就知道山外面有啥了。”
那天下午,王强带着几个后生扛着锄头去了地里,铁犁插进湿软的泥土,翻出带着潮气的黑土;
张婶挎着篮子来家里,给秀莲梳了头,又把苏军的脏衣裳收拢到一起:
“军军,明儿婶给你做个新书包,蓝布的,绣只小老虎。”
秀莲坐在炕沿上,听着院里的动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炕席,眼泪又下来了,却不是先前的绝望,带着点暖:“让大伙费心了……”
“说啥呢?”张婶拧了把湿毛巾递过去,“建国在时帮咱多少?这都是应该的。”
苏军站在门口,看着田埂上那些叔伯们弯腰种地的身影,看着张婶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他眼睛湿润了………
他突然觉得,这塌了的天,好像被众人用手撑起来了一块。
没过多久,村长真的把入学通知书送到了家里………
苏军摸着那张泛黄的纸,上面的字他还认不全,却知道那是爹盼了许久的东西。
他把通知书塞进秀莲手里,娘的指尖划过纸面,颤巍巍地笑了:“好,好……我儿能读书了。”
开学那天,村口的叔叔王强用自行车驮着他去镇上………
路过田埂时,苏军看见自家地里的玉米苗已经冒出绿芽,被风吹得轻轻晃,像无数只小手在打招呼。
远处,张婶正帮秀莲晾晒被褥,两个身影在阳光下挨得很近。
而苏军自从上学后,也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尽量避免给村里的叔叔跟婶婶们添麻烦。
所以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摸黑往灶膛添柴………
柴火受潮,冒出的烟呛得人直咳嗽,他得凑到灶门前,用嘴吹,才能让火苗窜起来。
煮粥时得用筷子搅了又搅,怕糊锅底;蒸窝头时要凑近了看,看面皮是不是发了黄。
把妈妈扶到桌边时,她总会伸手摸他的脸,指尖抖得厉害:“军军又瘦了?娘这眼瞎了,连你长多高都瞅不见………”
苏军别过脸,用袖子蹭了蹭眼角:“没瘦,娘,我壮着呢!”
心里却像被针扎,密密麻麻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