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亲征陕西2(2 / 2)

洪承畴与徐光启也跟着跪下,异口同声道:“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由检看着四人跪在地上,却没叫 “平身”,反而弯腰捡起温体仁掉在地上的民生簿,指尖拂过上面 “流民日死二百” 的字样,语气沉了下来:“你们说的,朕都懂。可你们没去过陕境,没见过流民啃树皮、没见过汉八旗被后金逼着当炮灰的模样 —— 他们现在就像悬在崖边的人,伸伸手就能拉回来,可要是没人敢伸这个手,他们就只能掉下去,变成闯军、后金的刀。”

他走到沙盘前,指尖重重落在 “西安”:“朕去陕境,不是去跟李自成、后金拼杀。朕是天子,朕站在西安城楼上,流民就知道‘大明不会丢他们’,汉八旗就知道‘归降后真有活路’—— 这比任何臣子去说一百句都管用。当年太祖爷打天下,不也常亲临前线?朕虽不如太祖,但也知道,民心不是靠奏折堆出来的,是靠朕亲自去接、去暖出来的。”

说着,他转向跪在地上的四人,又道:“至于京师,朕早有安排。朕离京后,太子监国,皇后从旁辅政 —— 皇后在河南赈灾时,能把三十万流民安置得妥妥当当,还能典当首饰补粮饷,比朝中不少大臣都懂民生;朝堂诸事,秦良玉你总掌军事,温体仁管民政粮饷,徐光启抓漕运与常粮道,洪承畴调边军协防京畿,你们四人联名署印,可代朕批答日常奏疏,遇着杀头、调兵的大事,再快马报陕境,朕一日内必回旨。”

他从王承恩手里拿过檀木盒,打开后,一把鎏金鞘的天子剑赫然在目 —— 剑鞘上雕刻的龙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正是太祖朱元璋传下的 “镇国剑”。朱由检将剑 “啪” 地按在案上:“这把剑,朕留给你们。若有官吏不服调度、或东林余党敢趁机生事,你们可持剑先斩后奏,事后朕回京,不管是谁,都认这个账。”

秦良玉看着案上的镇国剑,又看向朱由检眼底的坚定,忽然明白 —— 陛下不是一时冲动,是真的把 “亲赴陕境” 的前因后果、风险与后手全想透了。往日陛下议事,总爱问 “你们觉得该怎么办”,今日却把 “去陕境” 的理由、“守京师” 的安排、“镇乱臣” 的后手全摆出来,连 “太子历练” 的长远打算都考虑到了,哪里还有半分 “鲁莽” 的模样?

温体仁也渐渐直起身,他看着朱由检,忽然躬身道:“陛下既已深思熟虑,臣不敢再阻。只是《安抚陕境诏》与《讨闯贼檄文》,需把‘分田、免赋、封爵’的条款写得再细些 —— 比如流民分多少地、免几年税,汉八旗降兵能封什么官,都得写清楚,这样陛下到了陕境,才能让百姓真信。”

“说得对。” 朱由检点头,拿起案上的纸笔,“朕今日就跟你一起拟这两道文书,把‘流民归降者,每户分田五亩、免三年苛捐杂税’‘汉八旗倒戈者,士兵赏银五两、小校升一级,将领论战功封游击、参将’这些条款全写进去,明日早朝昭告天下,三日后启程。”

徐光启这时也躬身:“臣这就去传信曹变蛟,让他派五千轻骑沿子午道清剿余匪,再在沿途设三个驿站,陛下每日行程、安危,臣让驿站快马报回京师,一日三报,绝不让臣等断了消息。”

洪承畴则道:“臣即刻传信岳承嗣,让他派一万精锐在西安东门外三十里处接驾,再提前清理西安内城的巡抚官署,备好安置流民的粮种、耕牛与房屋 —— 等陛下到了,就能直接着手招抚。”

见四人不再反对,反而开始分工准备,朱由检拿起笔,笔尖落在纸上,“亲赴陕境” 四字刚写一半,忽然抬头道:“还有件事 —— 朕离京后,太子每日的功课,你们四人轮流去东宫辅导,教他看民生簿、看兵力册,让他知道,江山不是坐在宫里就能守住的。”

“臣遵旨!” 四人齐声应下。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棂,把朱由检伏案拟诏的身影拉得很长。案上的镇国剑泛着冷光,沙盘上的红蓝小旗静静矗立,而那份刚起笔的《安抚陕境诏》上,“与民休息、共复陕境” 八字,正随着笔尖的移动,一点点变得清晰 —— 这不仅是一道诏书,更是朱由检走出朝堂、走向民心的第一步,也是大明稳固西北、重焕生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