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线送来的情报支撑下,2师吸收教训立刻调整了战术,在楚文指挥下,开始和鬼子打硬拼战。
就是利用夜色潜伏在鬼子阵地前,集中一个连的火力突然开火,清除鬼子的哨兵,引诱鬼子和自己对射。
起初鬼子还不明白楚文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在隐蔽好哨兵后,不断用火力驱赶着这些在夜色中冲上来的国军官兵。
但是,打着打着,鬼子就发现不对劲了。
交火往往要持续整夜,激烈的对射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伤亡,而且弹药消耗严重。
许粟的背后是民国重要的交通干线——陇海线,它贯穿东西,为战争的物资运输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中美联合空军的严密掩护下,一列列装满军火的列车在这条铁路上疾驰而过,源源不断地将各种武器弹药送往洛阳防线。
每一天,许粟都要确保有一整车皮的军火能够按时抵达目的地。这些军火包括了占据运输重量最大的炮弹,以及白天坚守阵地时所需的重机枪子弹,以及消耗量最大的步枪子弹。
每次夜袭,许粟都会为部队分配两万发子弹的配额。这些子弹将在夜幕的掩护下,如雨点般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
夜色中,又是单发步枪,隔着几十米,就算打上二十枪都不一定能命中一发。
任何国军部队都不会允许这样的浪费。
但许粟对夜间对射的看法却是,打,敞开了打。
只要鬼子敢押注,许粟就敢跟。
问题只有一个,许粟有美军后勤支撑,买步枪子弹很方便,他敢每天押注两万发子弹,不够的话,还能再加。
鬼子敢加注吗?
或者说,他们有这个实力运输上来那么多弹药吗?
答案是,鬼子已经快当裤子了,根本没有那么多弹药浪费在黑夜中。
不同于许粟拥有的在民国来说,条件已经是顶配的,火车加汽车的通畅后勤线。
鬼子的后勤线完全是一团乱麻。
发动豫中会战,乃至开展一号作战,鬼子需要的物资几乎是海量的,然而他们得到的只是后勤人员把地皮都搜刮干净,也只能凑齐的相当少的一部分。
实际上,只要国军稍微组织一下抵抗,他们就会发现,44年的鬼子和44年的国军一样,都是些吃不饱饭的病秧子。
鬼子的弹药运输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即使从最近且可使用的港口天津运送过来,一路上也至少会损失三分之一。
华北地区可是八路的地盘,鬼子试图运送物资时,八路绝对不会坐视不管。就算鬼子是要送寿礼,八路也会将其抢夺过来,先查看一番再说。
当弹药抵达黄河渡口时,情况并没有变得轻松。
鬼子强征来的木船,要冒着中美空军的轰炸,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拼命摇着船桨,艰难地将物资摆渡过河。
即使成功渡过黄河,鬼子的后勤部队在穿行铁路线时,也依然不能掉以轻心。搜索营的敌后小分队正活跃在已经被鬼子占领的陇海铁路上。
这些勇敢无畏的战士们,巧妙地利用鬼子后方守卫部队空虚的机会,穿梭于铁路之间。他们手持炸药包对铁路进行了连续爆破。鬼子刚刚占领的铁路线被炸成了大大小小数十段。
鬼子一不小心,就可能在一处没有来得及报告的被炸开的铁路缺口处翻车。
不仅如此,由于许粟在洛阳地区对日军进行了层层阻击,使得菊兵团不得不从后方紧急抽调新兵来补充部队。
这些新兵原本是计划被派往华北地区充当守备部队的,但现在却被紧急调往前线。
失去了日军支持的伪军,就如同失去了骨头的野狗一般,变得不堪一击。他们在面对八路军时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会被消灭。
随着八路军不断收复失地,其实力也在不断扩充。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守备部队来守卫这些新占领的地区。然而,由于新兵数量的减少,洛阳前线的日军主力难以取得胜利。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军不得不继续从后方抽调更多的守备部队来补充兵员。这样一来,华北地区的守备力量就会被进一步削弱,而八路军则有更多的机会扩大战果。
菊兵团的指挥官野副昌德很快就发现,他被许粟拖入了一个悖论。
他攻击的越猛烈,消耗的士兵和弹药就越多,后方就越乱。
后方乱了,就不能维持后勤,自己得到的新兵和弹药就越少,然后自己就更加打不赢了。
所以自己打的越猛,输的越快。
无奈之下,野副昌德只能向冈村宁次发报,要求友军配合。
把已经规划到自己指挥体系下的重炮联队赶紧还回来,并且配合自己从洛阳南北两面发起进攻。
随着汤恩伯部队的崩溃,丝毫没有发挥作用的重炮联队很快就被第十二军派了回来。
反正对付汤恩伯,只需要放出鬼子就要抵达的消息就行了,根本不需要武器。
至于派遣部队参与围攻。
北面的鬼子第一军已经没有指望了,他们现在忙着扑灭八路军四处活动引燃的敌后战场的燎原烈焰。
他们能保证自己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没有力量南下。
在南面,鬼子的第十二军这次出人意料地迅速响应了司令部的命令,派出了他们的主力部队掩护战车第三师团向前推进,目标明确地直指刘勘兵团和洛阳防线的结合点。
面对如此猛烈的攻击,早已遭受重创的刘勘兵团显然难以抵挡。他们的防线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下不断收缩,士兵们虽然奋勇抵抗,但无奈兵力悬殊,最终不得不退守到七里河地区的第二道防线。
这里,正是刘勘预先设定的主战场。他深知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阻挡鬼子进攻的关键所在。因此,他决定在此处与敌人展开一场生死较量,以保卫洛阳防线的安全。
他要在这里挡住鬼子轰鸣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