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隔河对峙(2 / 2)

“总攻结束后,参谋处清点战场的时候,才发现鬼子编制不对劲的。”

许粟翻看着战斗简报:“按照歼敌人数,这次过河的鬼子部队已经全军覆没了。河对岸和咱们对峙的又是哪里来的部队?”

林译展开地图介绍道:“根据侦察,河对岸的鬼子部队是鬼子第一军从晋城、运城、临汾等地临时调集来的地方驻守部队,他们还没有统一的番号,只是堆积在这里,阻止咱们渡河罢了。”

“报告,廖师长电报。”

许粟签署了接收单,接过电报。

他扫视一遍不由皱起了眉头,林译连忙问道:“怎么?洛阳出问题了?”

不由得林译不紧张,这次来渑池围攻日军穿插部队的只是第一军的两个步兵师,军里的辎重炮兵还都在洛阳。洛阳要是出了问题,第一军的重火力就没了。

“形势还不算严重,鬼子现在已经打到了洛河。昨天鬼子的战车第三师团和第十五军碰了一下,被密集的战防炮炮火打了回去。”

许粟将电报递给林译:“这不是大问题,但咱们要立刻返回洛阳。”

“部队损失不轻,补充调整也要一段时间。”

“这些工作可以在洛阳进行,可以一边展开防御,一边调整部队。我估计,等到咱们准备好,鬼子主力的进犯估计也要开始了。”

“这里的鬼子已经没有力量继续进攻了,电告战区长官蒋鼎文,驻守河防的任务移交给第三十九集团军吧。”

当电报到达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时,蒋鼎文几乎立刻就同意了。

蒋鼎文现在几乎是焦头烂额,汤恩伯的快速崩溃根本没有人能够料到。谁能想到汤恩伯的十七万大军居然连半个月都没有坚持住,就把洛河以南都丢了。

要知道,虽然蒋鼎文是司令,汤恩伯是副司令,但是汤恩伯凭借着自己是天子门生的身份,肆意抢夺权力。

作为第一战区的副司令,汤恩伯实际上掌握着四个集团军的兵力,从表面上看,他所控制的兵力与蒋鼎文所掌控的四个集团军旗鼓相当。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汤恩伯的四个集团军都下辖三个军,每个军都配备了精良的装备,而且兵员充足。相比之下,蒋鼎文的四个集团军大部分却只下辖一个军,每个军于汤恩伯。

更重要的是,蒋鼎文所率领的这些部队大多是由川军、西北军、河北义勇军等地方武装改编而来。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相当落后,基本上还是军阀混战时期所积累下来的家底。不仅如此,这些部队的兵员也严重缺编,常常无法达到满员状态。

按照国军战前制定的计划,蒋鼎文的任务只有一个,守住黄河河防防线。

防御鬼子进攻和反击鬼子攻势的任务应该是汤恩伯的任务。

所以当蒋鼎文看到鬼子南下许昌,战事正急的时候,却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汤恩伯时,心里已经把汤恩伯八辈祖宗都骂完了。

他赶紧催促汤恩伯快返回自己部队去指挥战斗,无论如何,也要给自己争取一段调整部署的时间。

结果,汤恩伯5月5号离开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后,就停留在洛阳南面的龙门一带徘徊不前看着自己手底下的部队在毫无指挥的情况下,被鬼子分割包围,最后崩溃。

蒋鼎文听到前面的部队都崩溃了,鬼子在五天之内推进了五百余里。汤恩伯这老小子还在山里泡温泉,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他一面连续发电报给光头告状,一面紧急提拔了因为通共赋闲在家的刘勘作为兵团司令,临时拼凑了一个刘勘兵团布置在伊河和洛河之间,阻击鬼子第十二军北上的脚步。

幸好,许粟的青年军第一军进驻洛阳后,把蒋鼎文手里唯一一支中央军,第十四军解放出来。

在许粟的建议下,战前第十四军就已经部署在洛河一带了,正好可以顶上去。

刘勘可与一般的国军将领截然不同,他堪称一员猛将。当他接到军令后,毫不犹豫地立刻奔赴洛河,并迅速组织起了指挥部。

到达洛河后,刘勘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力。他首先有条不紊地安排第十四军沿着伊河展开,为汤恩伯部队的撤退提供掩护,稳定住了整体战局。

紧接着,刘勘可又指挥着陆续抵达的部队,由浙军改编的第九军以及战前刚刚由师扩编成军的暂编第四军,迅速在龙门街展开,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就在这时,鬼子战车第三师团追击着汤恩伯部队来到龙门街。由于长途奔袭,他们的汽车损坏严重,甚至有不少坦克也被迫遗弃在道路上。当他们气势汹汹地打到龙门街时,却误将刘勘的部队当成了汤恩伯的残部。

就在许粟在渑池伏击鬼子师团的时候,刘勘也在龙门街发动了一场伏击。

他精准地把握时机,让部队对鬼子展开攻击。一时间,枪炮声震耳欲聋,鬼子被打得措手不及。

这场伏击战让鬼子的嚣张气焰瞬间被打压下去,他们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损失惨重。刘勘的出色指挥,为蒋鼎文调整战区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现在,刘勘兵团已经退到了洛河,依托河流顽强抗击着鬼子第十二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