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方部队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民情,一旦获得自由,便能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反攻,给鬼子制造巨大的麻烦。
进行豫中会战的兵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鬼子经过长时间精心筹备的结果。他们提前数月就开始了策划和准备工作,首先是训练了一批新兵,这些新兵被派往各地担任安保任务,以确保后方的安全和稳定。
在完成新兵的训练和部署后,鬼子开始收缩防线,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部队逐渐集中起来。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够逐步抽调出驻扎在当地的野战部队,这些野战部队在经过整合和调整后,才能够形成师团一级的进攻力量。
而第69师团就是鬼子第1军费尽心思才从黄河沿线拼凑起来的。这个师团的组建过程异常艰难,鬼子第1军不得不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地去收集部队,将各个零散的部队整合到一起,最终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师团。
这也是他们这么快被许粟打垮的一个重要原因。
战斗部队还好说,被八路打死几个兵,还能从国内拉文科生填线。辅助部队可就不好找了。
工兵、骑兵、炮兵个个都要技术,通讯、医疗、后勤样样不能缺。
偏偏八路最喜欢打击这些辅助部队,没办法,油水大,吃得饱。
但是这些辅助部队损失后,很难补充上来。
第69师团过黄河的时候,他的辅助部队根本没有配齐。
就拿师团的后勤运输力量来说,第69师团根本没有汽车,运输弹药粮食全靠2000多匹马。
这些马被许粟的迫击炮火一轰击,就全部跑散了,鬼子的粮食弹药顿时就断了顿。
被一师歼灭的第69师团前卫联队,在战斗结束的时候,逃散的鬼子兵已经出现了随身弹药打光后没有办法补充的情况。
许粟部队的火力一上来,这些端着刺刀冲锋的鬼子就只能被打成筛子了。
此时此刻,正在与二师展开激烈交锋的鬼子主力,尽管他们已经成功地与自己的后勤部队会师,但在战斗的紧张氛围中,要想将仅存的马匹身上的物资卸载下来,却绝非易事。
这些马匹身上背负着各种物资,包括弹药、粮食、医疗用品等等,对于正在激战中的鬼子部队来说,这些物资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时间的紧迫,鬼子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物资的卸载工作。
几万人的部队打仗,不是一人发一张大饼提一杆枪就去村头拼命。
现在第69师团的战斗部队还好,在逃回去的三浦忠次郎指挥下,他们在许粟部队的追击下,节节败退,但好歹没有被打乱了建制。
只是第69师团的师团直属部队已经被敲掉了,他们的后勤部队又被炮火覆盖了好几遍,辅助部队几乎瘫痪了。
此时此刻,三浦忠次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他所在的联队指挥部仅有几台低功率电台,这成为了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然而,这些电台的信号微弱且不稳定,使得他难以与空中的空军取得有效沟通,更无从得知黄河以北的援兵究竟处于何种状况。
在前线,那些正在顽抗的鬼子兵们,情况更是糟糕透顶。他们手中的弹药早已耗尽,每一次扣动扳机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次射击。而饥饿也如影随形地折磨着他们,长时间的战斗让他们疲惫不堪,体力严重透支。更为严重的是,那些受伤的鬼子兵无法送下火线只能在阵地上等死。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三浦忠次郎感到力不从心。尽管他竭尽全力想要维持部队的战斗意志,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奈和绝望。
战斗进入到第二天,第69师团的部队已经呈现出散架的趋势,士兵们的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降。
三浦忠次郎只能勉强收拢部队,在许粟的追击下逐步向黄河岸边转移。
相比起第69师团的艰难维持,许粟部队的情况就好多了。
许粟部队一个师作战人员才一万人,辅助人员就有一万多人。
第一军的补给标准也很简单,在战斗的第一线,战士们要能吃上热饭。
虽然现在面临鬼子飞机日夜不停地轰炸扫射,部队行动很困难,但是从渑池出发的补给线一直很通畅。
对于战斗在一线的国军士兵来说,你就往前冲吧。
手里有弹药,嘴边有热饭,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打赢了还有奖章拿。
士气高昂的第一军官兵在许粟的指挥下奋力直追,把第69师团紧紧包围在黄河岸边一块不足五公里宽的狭小地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