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设伏渑池(1 / 2)

许粟不是汤恩伯。

许粟与汤恩伯截然不同,他并未像汤恩伯那样有过军校求学的经历,自然也就未曾接受过系统而完整的军事教育。

在抵达此地之前,许粟仅仅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大学生罢了。对于军事指挥这一领域,他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大多都源自于网络上的闲言碎语。

然而,如今的许粟却已今非昔比。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无数次生死搏杀、历经百战才得以积累和提升。

国军将领们一个个都自我吹嘘,声称自己毕业于国内的名牌军校,曾到过那个西洋国家进行深造镀过金。

他们说起军事理论来,可谓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套一套的,让人听起来感觉他们似乎真的很厉害。

然而,这些所谓的名将们,却恰恰缺少了许粟所总结出来的那一点点实战经验以及在长期战斗中磨砺出来的坚定敢战之心。

汤恩伯和鬼子打过硬仗的,南口会战就打得不错。台儿庄战斗最后的驰援,也算是差强人意吧。

不过,和大多数国家将领一样,汤恩伯作为一个师长或许还能胜任,但作为校长嫡系,他被迅速提拔到了不属于他的位置,作为四十多万兵力的统帅,他的骄躁之气日益增长,哪里还顾得上学习怎么带兵。

再加上,汤恩伯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人,为人暴虐嗜杀,又贪婪无度。

他把自己的司令长官部设置在叶县,是有一番自己的小心思的。

叶县是汉光武帝的发祥地,也是曹操设立在中原的巢穴,汤恩伯想要吸收这里的王者之气。他把司令长官部设立在这里后,也就开始自称“中原王”,开始在中原过上了皇帝般的日子。

抗战之初,他好不容易鼓起来的一点抗战的心思,也就在一天天的吃喝玩乐中,渐渐消散了。

现在看起来,汤恩伯搞这一套简直是昏了头,大敌当前,他居然放着部队不管,搞起封建迷信那一套来。

但对于清朝末年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这一套其实刚刚好弥补他们内心的惶恐。

清末时局变化太快了,没有红色武装的中国,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片混乱。

当鬼子发起豫中战役的时候,暂编第十五军一众杂牌军在前线浴血拼杀的时候,汤恩伯在干什么呢。

他正躲在山里避战,等着杂牌军把鬼子的锐气耗干,然后他在带着自己的精锐部队第十三军出击,坐收渔翁之利。

汤恩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他在叶县过着那种如同帝王一般的奢华生活,可这些生活所需的金银财宝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不是从那些基层官兵的军饷中克扣出来的吗?难道不是从那些中原百姓的血汗中搜刮来的吗?

底层的民众已经穷困潦倒,士兵们也困苦不堪。而所谓的黄河防线,虽然号称有四十万大军,但实际上都已经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了。

这些勇敢无畏的战士们,他们手中拿着的仅仅是大刀,每天吃的也只是糙米,就这样,他们却还要白白地将自己满腔的热血洒在这广袤的中原大地上。

对于鬼子来说,国军根本就没有对他们造成多少损失。仅仅用了十来天的时间,鬼子就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轻易地打到了汤恩伯的面前。

然后,汤恩伯就慌了,他抛下部队直接跑了。

就在暂编第十五军狼狈地撤退时,汤恩伯说是军情紧急,要和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商量,然后就一个人跑了,一时之间,第一战区的所有人包括光头都找不到他。

失去了指挥,汤恩伯的十三军既不和鬼子战斗,也不撤退,他们居然直接原地溃散了。

整整一个军的装备就这么扔在鬼子部队面前,等着他们拾取。

实际上,汤恩伯丢失的装备何止这些。郑州和许昌等地的军需仓库里,塞满了中国军队的军需物资。

等鬼子一路畅通的来到洛阳城下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开着美国汽车,拉着德国重炮,吃着中国军粮,来打许粟了。

现在的形势异常严重,对许粟来说,他现在三面受敌,鬼子的菊兵团从东面逼近洛阳防御阵地,鬼子第十二军已经打到了洛河一线,鬼子第一军则在洛阳北面的黄河沿线频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