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整补部队(1 / 2)

无论到什么时候,老兵都是一支部队的灵魂支柱。

部队甚至可以短时间内失去军官指挥,但绝不能没有老兵支撑。

通常情况下,国军的老兵主要来源于各个战场。他们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历经生死考验,最终幸存下来的壮丁。

这些人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的洗礼,面对过敌人的猛烈攻击和残酷环境的折磨。

如果这些壮丁能够全身而退,没有遭受严重的肢体损伤,那么他们就具备了成为老兵的条件。

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在战场上保住性命并保持相对完整的身体,已经是相当不易的事情了。

许粟除了这条路,还有一条收集老兵的路子,就是后方医院的伤兵。

国军不是没有后方医院,只是国军大部分后方医院缺医少药,无人无粮,根本救不活人罢了。

许粟自从接收了美军手术小组后,一直在花大力气建设自己的后方医院。

他花在医院上的钱几乎和前线一个团的军费差不多。

在金钱的强大诱惑之下,这些原本对培训战地医护人员并不太上心的美国医生们,终于还是勉为其难地开始认真工作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总算是成功地培养出了一批勉强能够派上用场的战地医护人员。

不仅如此,许粟还特意花费了大量的黄金,从印度换回了一批急需的药品,为救治伤兵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而那些按时足额领取军饷的医疗兵们,也更加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些受伤的士兵们,确保他们能够尽快康复并重返战场。

那些在国军体系下,原本应该死在鬼子刺刀下的伤兵,在201师的医院里又活了过来。

而且与其他国军不同的是,许粟的部队并非天天宣扬“素食主义”,让伤兵每天只能吃到一碗糙米饭,只慢慢调养身体。

许粟虽然并不像八路军那样,每天给伤兵提供猪肉和牛奶。

不过,他还是能够保证伤兵们每天都能吃到豆腐,喝到茶水,并且每两天还能开一次荤。

毕竟,人一旦受了伤,就需要充足的营养来帮助身体恢复。只有这样,伤兵们才能够尽快康复。

许粟后方医院的伤兵,大概一个月就能好利索归队了,时间要求紧的话,半个月也可以勉强上阵。

这些从医院陆续返回的伤兵对201师的作战风格有很大的改变。

普通国军部队的老兵,都是从战场上跑回来的,很多都是兵油子,打仗根本不出力,就想着逃跑。

这样的老兵做支柱的部队,战斗意志当然不强了。

许粟从医院拉回来的老兵,都是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才负伤的,这些士兵本来就勇敢。

再加上许粟对他们的思想工作抓得很紧,生怕他们受伤后意志消沉下去。

前线的战斗异常激烈,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师部的文化教员们原本就没有太多实际的工作任务。

于是,许粟决定把所有的文化教员都派遣到后方医院去。

这些文化教员们在后方医院里忙的飞起,许粟给他们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每天早上,他们会给伤兵们讲述最新的战报,让他们了解前线的战况和胜利消息,鼓舞士气。

中午时分,他们会与伤兵们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下午则是文艺活动时间,文化教员们会组织各种形式的表演,如唱歌、跳舞、朗诵等,为伤兵们带来欢乐和放松。

许多人都错误地认为,思想工作仿佛是一种充满神秘感的事物,似乎存在着某种神奇的功法秘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思想工作与其他工作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其关键就在于一个“熬”字。

不怕教员嘴皮磨薄,就怕你人待不住。

这些轻伤员在医院里又不能从病床上爬起来跑了。

一天两天你不信。

十天半月你还不信?

这些老兵返回部队后,师里的其他官兵再向他们一靠拢,再加上许粟在师里建设的思想体系持续发力。

201 师勇猛善战、不畏强敌的优良作风,就锻造出来了。

在军队这个特殊的集体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即使遭受了重大伤亡,剩下的官兵们也会思考:如果我此时选择逃跑,是否会辜负那些已经牺牲的袍泽兄弟?

这种想法会在他们心中不断盘旋,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

许粟所期望的正是这样一种士气高昂、团结一心的战斗精神。只有拥有这样的劲头,201 师才能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战胜一切敌人。

医院的伤兵陆续回来了一万多人,部队建制一下子超标了。

许粟这时也可以着手另一项工作了,就是裁军。

201师在常德会战后期,战斗兵员损失严重,只能从后方补充了一批娃娃兵。

这些人必须尽快裁撤回乡。

实际上,许粟根本没把这些人算在犒赏名单里,他们军功一律折算成遣散费,一到重庆就把他们打发回禅达了。

孩子和大人打出的子弹虽然同样具有致命性。

但战争远非仅仅是开枪那么简单。仅仅给人们发放几把枪支,并不能轻而易举地组建起一支真正的军队。

一支正规的军队需要具备严格的要求和高度的纪律性。它是一个暴力集团,但这个暴力是被约束和规范的。

军队的行动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和命令,以确保其火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准确地投送到规定的地点,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杀伤效果。

这种精确的协调和执行能力是军队与普通持枪者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