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血染的阵地(2 / 2)

赵山指挥着自己的机枪班冷静地看着距离阵地越来越近的鬼子。

这是他第三次上阵地了,对于战斗,他已经驾轻就熟了。

在观察鬼子动向之余,他还能抽出精力,关照一下自己的战士。

那几个跟着自己从战火中艰难爬出来的老兵,此刻表现得还算镇定。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前方不远处的鬼子身上,仿佛要将对方看穿一般。与此同时,他们的手也没有闲着,不停地往自己嘴里塞着食物,以补充在战斗中消耗的体力。

在激烈的战斗中,能够见缝插针地休息和及时补充营养是至关重要的。毕竟,没有足够的体力,又怎么能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呢?所以,这些老兵们深知这个道理,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自己恢复体力的机会。

然而,与老兵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新兵们。他们显然没有经历过太多这样的场面,显得异常紧张。只见他们紧紧抓住机枪,由于太过用力,手指都已经泛白了。

赵山看了看自己的手表,现在还不忙着让这些新兵吃饭,他估摸着打退鬼子这次进攻后,应该有休息的时间。

鬼子的队形还是万年不变的三角队形,机枪在两翼掩护,步兵打头冲锋。

只是这一套对许粟的部队已经没有用了。

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哨声,地堡中,三连的民二四式重机枪开始怒吼。

鬼子的步兵也是奸猾,打了这么多次,他们当然知道,三连的机枪盯着打的就是他们。

他们一到接近三连一百米的地方,枪声还没有响,他们就趴下了。

只是,鬼子的军官又不会可怜这些只值一张邮票钱的鬼子士兵,他们躲在后方,挥舞着指挥刀,大声怒斥着,驱赶着鬼子步兵冲锋。

这些出发之前被灌满了毒品的鬼子兵,理智本来就维持不了多少时间了,现在被鬼子军官一吼,顿时嚎叫着向东溪河主阵地扑了上来。

机枪地堡里,童欣被热的满头大汗。

重机枪排出的热蒸汽在地堡里聚集,把驻守的士兵热的够呛。

原本,重机枪的使用原则是以点射为主,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射击频率和节省弹药。同时,为了避免被敌人的火力压制,重机枪手还需要及时转移阵地,保持机动性和灵活性。

然而,在当前的战斗中,这些常规的战术原则已经无法适用。因为鬼子调集了整整一个联队的兵力,并且毫不间断地以集团冲锋的方式对三连的阵地发起猛攻。

这种集团冲锋的战术,意味着敌人会像汹涌的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向三连的阵地涌来。面对如此众多且密集的敌人,点射已经无法有效地阻止他们的前进。

这种时候,就是被鬼子重炮轰炸,机枪也不能停火。

赵山指挥着自己的重机枪按照固定好的射界不断泼洒着弹雨,机枪的冷却水被制热的枪管不断蒸发,水蒸干后,枪管被不断发射的子弹打得越来越热,最终,枪管彻底报废了。

“换枪,快换枪。”

火力绝对不能有丝毫的中断。赵山站在阵地上,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前方的战局,发出一道道明确的指令。

士兵们训练有素,迅速行动起来。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那挺报废的机枪从阵地上拖下来,然后毫不犹豫地将旁边备用的机枪推了上去。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没有丝毫的拖沓。

然而,就在这时,鬼子的炮兵已经明确了三连阵地的火力变化。他们迅速调整了炮击方向,将目标锁定在了三连的阵地上。

伴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重炮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不断在三连的阵地上爆炸。每一次爆炸都掀起巨大的烟尘和火光,地动山摇。

原本密不透风的火力网在这猛烈的炮击下开始摇摇欲坠,最终不堪重负,被迫停止了射击。

随着地堡的沉默,原本被压制得死死的鬼子们突然像是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般,嗷嗷叫着冲了上来。

他们像一群饿狼,张牙舞爪地扑向那突然出现的缺口,试图撕开防线,一举突破。